*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合力共筑 博愈长生”肿瘤规范化诊疗能力提升项目,精彩内容重磅呈现。

2025年3月16日,"合力共筑 博愈长生——肿瘤规范化诊疗能力提升项目"第六场会议在西安隆重召开。本次学术盛会汇聚了众多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围绕肿瘤规范化诊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交流。在会议中,专家们分享了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讨论了治疗策略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深入的讨论,与会者们共同期待能够为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更为精准和高效的治疗选择,从而在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也显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大会特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春玲教授联袂担任会议主席,并发表精彩开场致辞。两位教授指出,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进步,肺癌已迈入慢病化管理的新阶段。靶向治疗的选择及优势人群的精准筛选,一直是大会热议的核心议题,其中洛拉替尼在全球多个权威会议上展现出卓越的数据表现。本次会议重点探讨ALK阳性NSCLC的靶向治疗策略,以及血脂相关不良反应的有效管理,旨在将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至全新高度。


图1. 主席发表开场致辞

洛拉替尼一线治疗将实现超长中位PFS和OS已然引领治疗新标准

大会伊始,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王平教授首先分享了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的研究数据更新结果。


图2. 李王平教授发表学术报告

多模型预测洛拉替尼一线治疗中位PFS可达8-10年

目前多数晚期实体肿瘤以5年生存作为治疗目标,靶向治疗让晚期肺癌5年生存成为可能。其中,洛拉替尼的长生存数据超越了目前已获批的其他所有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数据,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单药靶向治疗晚期NSCLC以及所有转移性实体肿瘤中最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5年随访数据显示,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的中位PFS超过60个月。亚洲亚组数据显示,洛拉替尼中位PFS超越60个月,5年PFS率高达63%,亚洲亚组PFS获益与意向治疗(ITT)人群5年PFS率60%高度一致。Dr. Ou预测、条件PFS率法预测和威布尔分布法预测结果均显示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的中位PFS可达10年,2024 ISPOR EU发表的多模型预测数据结果显示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的中位PFS可达8-10年

多模型预测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的中位OS可达10-15年

除了PFS的优异数据,CROWN研究将总生存期(OS)作为关键次要终点,采用顺序检验法提高其证据等级,未达到OS预设事件数,此时不披露符合统计学要求,且规范、严谨。OS通常被认为是晚期肿瘤临床研究终点的金标准,然而过长的随访时间对药物的及时上市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项概念验证性meta分析显示,PFS2与OS的相关性显著强于PFS1,欧洲药品管理局(EMA) 指出PFS2可作为OS的替代终点。5年随访结果显示,3+X序贯治疗的5年PFS2率高达67%,说明一线洛拉替尼可为序贯治疗带来持续获益。2024 ISPOR EU发表数据,多模型预测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的中位OS可达10-15年,30年OS率可达16%以上

洛拉替尼卓越的颅内进展预防疗效是一线治疗长生存关键

从化疗时代迈入ALK-TKI时代,肺癌治疗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期。目前,随着三代ALK-TKI的广泛应用,ALK阳性NSCLC患者的中位PFS已突破60个月,率先实现了“长生存”目标。对于脑转移患者,洛拉替尼展现出强大效力,成功逆转脑转移灶,并且是目前唯一能使近60%患者颅内病灶完全消失的ALK-TKI。在无脑转移患者中,洛拉替尼一线治疗5年无颅内进展率高达96%,且2-5年的无颅内进展率均为96%,114例仅4例发生颅内进展。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在基线无脑转移患者中,二代ALK-TKI 一线治疗5年脑转移累积发生率高达20%。因此,优先使用高效药物,采用“3+X”模式,有望助力基线无脑转移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孔冉冉教授指出,在肺癌研究领域,洛拉替尼的数据报道中多个词汇令人瞩目,如“数据卓越”、“研究突破”、“一骑绝尘”、“无与伦比”、“史无前例”等。克唑替尼一线治疗ALK阳性NSCLC患者的中位PFS为10-12个月,而洛拉替尼一线治疗ALK阳性NSCLC患者的中位PFS已突破60个月。CROWN研究进一步公布的中国人群结果显示,五年PFS率达70%,HR=0.19。在OS方面,尽管数据尚未公布,但预计可达15年。

三二〇一医院李翔教授指出,肿瘤慢病化管理一直在路上,尤其是ALK阳性NSCLC更是典型代表。ALK阳性NSCLC不仅要求活得更长,还要求活得更好。洛拉替尼更新的中位PFS数据令人瞩目,预测的中位PFS数据达10年,更是令人惊喜。在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可控,因治疗相关AE导致的停药率仅为5%。孔冉冉教授表示在可及性方面,洛拉替尼已纳入医保。目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均推荐洛拉替尼作为ALK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优选药物。

综上所述,洛拉替尼作为ALK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药物,展现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获益。其PFS数据尤为突出,5年随访结果显示中位PFS超过60个月,亚洲亚组5年PFS率高达63%,且预测模型显示中位PFS可达8-10年。在OS方面,尽管随访时间较长,但多模型预测中位OS可达10-15年,30年OS率超过16%。此外,洛拉替尼的序贯治疗策略(3+X)也显示出持续获益,5年PFS2率达67%。EMA认可PFS2作为OS的替代终点,进一步验证了其临床价值。洛拉替尼的长期治疗安全性良好,因治疗相关AE停药率仅为5%。基于其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洛拉替尼作为ALK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优选药物,为患者提供了长期生存的可能。

洛拉替尼一线治疗将实现超长中位PFS和OS已然引领治疗新标准

随着ALK-TKI在NSCLC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长期用药患者心血管安全性的关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玲教授作为心内科医生,探讨了心内科如何助力肺癌患者获更高质量的长生存。


图3. 白玲教授发表学术报告

洛拉替尼治疗人群的安全性可控,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脂水平

肿瘤患者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显著高于非肿瘤患者,其中肺癌患者患CVD的风险更高。对于肺癌患者而言,基础风险因素和复杂的治疗将进一步加剧CVD毒性。不同ALK-TKI具有不同的安全谱,洛拉替尼治疗导致的高脂血症多为1-2级,在使用降脂药物和/或剂量调整亚组中,所有患者均可得到控制和管理。并且,洛拉替尼相关的高脂血症未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洛拉替尼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基础水平,以便监测到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高脂血症。生活方式干预是降脂治疗的基础,他汀类药物是最常见的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无法达到预期降脂效果,可联用依折麦布和/或PCSK9抑制剂。患者应当坚持随访,重视靶向治疗后心血管疾病风险再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助力患者更长生存。

洛拉替尼治疗期间血脂异常不应中断靶向治疗,逐步调整降脂方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折剑青教授指出这10年来,肿瘤患者迎来了新的曙光。折剑青教授介绍了一例收治的患者,该年轻女性患者确诊为肺腺癌,在洛拉替尼治疗后出现高脂血症。面对该不良事件,第一步就是评估危险因素,判断洛拉替尼相关的高脂血症未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该高脂血症不一定和不良预后相关。刚开始患者在首诊医生治疗下,接受了他汀类药物联合非诺贝特,2周后肝酶水平急速上升。因此折剑青教授决定立即停用他汀类药物和非诺贝特,换用PCSK9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的核心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折剑青教授分析洛拉替尼引起血脂异常的病因,可能在肝脏上,换用PCSK9抑制剂可能会更合适。

如果ALK阳性患者不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在洛拉替尼治疗期间出现血脂异常时可不用过于担心,在PCSK9抑制剂使用后甘油三酯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贝特类药物,但是考虑到贝特类药物的肝毒性,更加推荐ω-3脂肪酸。最重要的是,非心血管疾病高危的肺癌患者不应停止靶向治疗,应当在一步一步降低血脂的过程中,继续使用靶向治疗药物。

综上,三代ALK-TKI的应用使患者中位PFS突破60个月,实现了“长生存”目标。洛拉替尼在脑转移治疗中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在无脑转移患者中有效预防脑转移发生。其良好的安全性支持患者长期治疗,维持疗效稳定。然而,肺癌患者CVD风险较高,洛拉替尼相关高脂血症多为1-2级,可通过降脂药物和剂量调整有效管理,且未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基线状态,治疗中监测血脂水平,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管理高脂血症。

胸部恶性肿瘤MDT团队的成立有望推动个体化诊疗与综合治疗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璇教授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肺癌MDT诊疗之路。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部恶性肿瘤MDT团队成立,该院成为国家首批MDT试点医院。这是一个全癌种MDT团队,涉及30余个肿瘤相关医疗医技科室。MDT得到了来自医院的人力保障、物力保障、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


图4. 梁璇教授发表学术报告

MDT团队致力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根据疾病的病理分期、基因表达情况、疾病的发展趋势等信息,MDT团队采取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地提高治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部恶性肿瘤MDT团队可提供肺结节精准诊疗、早期肺癌围术期治疗、III期肺癌个体化治疗、晚期肺癌寡进展/转移治疗、小细胞肺癌综合诊疗、不良反应管理等服务。该团队参与国家多项MDT比赛,在第二届CSCO青年肺癌MDT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未来,MDT之路将覆盖患者个体化诊疗、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进步、医学教育职能以及人才培养平台等多个领域。

MDT模式在NSCLC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助力优化脑转移管理

宝鸡市中医医院刘尧教授表示,在治疗脑转移患者时,采用MDT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MDT的深入讨论,医生们能够为不同类型的脑转移患者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此外,MDT模式不仅在高级别医院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同样意义重大,它能够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ALK阳性NSCLC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常伴随不良事件,进而影响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因此李翔教授表示MDT的参与至关重要。在洛拉替尼治疗前,MDT团队中的心内科和神经内科专家可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在治疗期间,这两科专家则负责定期监测和早期干预,以降低高脂血症和心脏毒性的发生风险。若患者出现局部进展或寡转移,MDT团队将展开讨论,评估继续洛拉替尼治疗并联合局部放疗的可行性。

肿瘤心脏病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将助力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管理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张明明教授指出,国内肿瘤心脏病学正迅猛发展,多家医院已专门组建肿瘤心脏病学MDT团队,致力于患者的日常管理和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处理。目前,洛拉替尼引发血脂升高的机制尚不明确,亟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洛拉替尼用药初期可能观察到血脂波动,MDT团队中的心内科医生需对此高度警觉,可在早期启用他汀类药物,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可单独使用PCSK9抑制剂。建议优先选用瑞舒伐他汀等对特定CYP450酶(影响洛拉替尼血药浓度)作用较小的降脂药物,以降低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白玲教授进一步阐述道,心内科医生在MDT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负责监测和治疗心脏疾病,在复杂的病例中可发挥鉴别诊断的作用。这种能力对于区分心脏毒性与其他可能的症状至关重要,因为心脏毒性可能是由于癌症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

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医院,魏辉教授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知识,主持了多次MDT会议,使得许多原本面临严峻挑战的肿瘤患者得以重获生机。魏教授强调,MDT不仅对患者至关重要,它同样为家属提供了心理上的慰藉,为医护人员带来了协作的喜悦。为了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MDT团队需要得到各个科室医生的广泛支持。在这样的跨学科合作下,医生们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状况,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综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部恶性肿瘤MDT团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通过MDT模式,整合手术、放疗、靶向治疗等手段,为肺癌患者提供精准化、个体化诊疗,显著提升治愈率与生存质量。MDT模式在脑转移、ALK阳性NSCLC等复杂病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心内科、神经内科等跨学科合作,优化洛拉替尼等靶向药的不良反应管理,尤其是心血管事件防控。

洛拉替尼治疗3天缓解危急症状,助力恶病质患者顺利出院

四川省肿瘤医院唐建宁教授分享了一例ALK阳性晚期NSCLC病例。该55岁女性患者入院后确诊为左肺NSCLC伴淋巴结、脑转移(cT4N2M1c IVB期,ALK阳性)。患者情况危急,处于恶病质状态且伴有脑转移,考虑选择一种疗效显著、对脑转移效果较好、低副作用的药物。因此,从2023年5月9日开始,患者采用洛拉替尼(100mg qd)一线治疗,并予抽取心包积液。患者住院服药3天后,一般情况大大好转,自诉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症状较前显著缓解,无明显心悸气紧、胸闷胸痛等不适,查体也无显著异常,因此,患者在5月12日出院。从患者恶病质的状态,到患者可自主出院,仅过去3天。治疗3月后,胸部CT显示疗效为大PR,颅脑CT显示疗效为大PR。2024年12月,胸部CT显示疗效为SD。2024年12月,颅脑CT显示疗效为PR。在安全性方面,服药2周后出现1-2级高脂血症,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甘油三酯恢复正常,胆固醇1级异常。在持续监测过程中,近1年以来血脂恢复正常水平。2023年3月26日,脚背出现水肿,不良反应评定为1级,3天后缓解。


图5. 唐建宁教授分享临床病例

怡康医药的黄敏药师拥有逾2年的随访经验,建议在靶向治疗1个月后,检查血脂状况。黄敏药师观察到,多数接受洛拉替尼治疗的患者会出现血脂异常,但庆幸的是,这一情况可控且可管理,患者无需过度担忧。在随访过程中,还有一位70余岁的女性患者案例尤为引人注目,她既往有脑梗病史,在血脂升高后选择了停用靶向药物。若当时能选择MDT诊疗,很可能在药物减量和降脂治疗的双重作用下,继续发挥靶向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唐建宁教授分享的女性患者确诊为ALK阳性晚期NSCLC伴脑转移,病情危急且处于恶病质状态。自2023年5月开始采用洛拉替尼一线治疗后,仅3天症状显著缓解,顺利出院,治疗3个月后疗效为大PR。治疗期间出现1-2级高脂血症,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脂恢复正常,仅短暂出现1级脚背水肿并迅速缓解。目前患者的PFS超过23个月,并持续获益中。洛拉替尼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大会总结

随着本次大会的圆满结束,会议主席姚煜教授与刘春玲教授在总结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在学术交流与研究进展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两位教授对与会者的辛勤工作与贡献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特别强调了洛拉替尼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演讲嘉宾详细阐述了在不良事件管理方面,通过MDT的高效协作,确保了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两位教授的总结发言中透露出对医学研究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并坚信通过持续的学术合作与创新,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精彩资讯等你来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