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近千年漫长的时间里,社会进步总是依靠人文学科的思想突破来引领发展,短短百余年,科技走在了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前面,某种意义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传统认知似乎已经不适应社会变革的新需求。

无论是否承认,科技即将参与“未来”定义,一个新的时代可能正在来临。

1997年,《枪炮、病菌与钢铁》横空出世,将一幅关于“资源分配、环境适应与系统性破局”的人类命运浮世绘与“科技发展、能源革命”的社会进化众生相,呈现给了过去、当下和未来。


从英国工业区的滚滚黑烟将英伦三岛的工业文明成果输送到全球每个角落开始,到宾夕法尼亚的近代石油焕发出科技生机,再到今天全球科技霸权与产业链控制权的博弈,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持续且剧烈的嬗变着。

“能源革命史”就像一堆影像资料版的素材,任何单一的片段或者镜头都不能完整的展现它的波澜壮阔与金碧辉煌。

如今,我们置身事内,带着各种狭隘的自我认知审视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去分析古早的技术信仰、创新理念、产业品格与工业命门,这本身就限制了刚刚开始放飞的想象力。

但这都并不妨碍,我们从权威之外去寻找历史脉络和叙事方式。

如果说中国的制造业领先世界是中国人勤奋,那能源崛起,就是上天赐给中国人转型最佳的礼物。


造车新势力下的稀土崛起

过去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增长35.5%。

与此同时,在全球5821亿美元市场规模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中国市场占比超过63%,在局部国家冲突、能源成本上升、欧盟经济下行、高通胀及部分国家补贴取消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一骑绝尘。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

从十五年前的“十城千辆”工程启动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的零帧起手,到十年前的“中国制造2025”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时销量首次超过10万辆,再到四年前从技术尝鲜迈入大众普及阶段,超过三千万量的保有数据和接近40%的增速,已然昭示着一个新兴行业正在翻腾着巨浪。

不评价造车新势力是否泥沙俱下,只从产业生态的一维角度来客观评价的话,这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时,那种与时代主题同频共振的惊人契合度,宛如山间滚落的石子,不知疲惫,奔腾汹涌。

回望征途千山远,翘首前路万木春。


科技潮汐、能源浪潮汇聚成蓬勃的大江大河,浩浩荡荡的流向新时代。

行业里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快速腾飞时的强烈心跳,造车新势力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力,在能源开发、产业革命、技术升级等领域冒节生长,宏大叙事与个体价值交叉并存,有承托希冀的理想萌芽,也有奔腾热浪的动力源泉。

在政策托底、技术驱动与全球化竞争的多重因素下,新能源与智能驾驶技术已然成为全球竞争力核心,从产品出口到产业链出海,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构建属地化生态。


伴随新能源汽车井喷的是完善的工业产业链、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能源转型,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世界级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以稀土为代表的能源武器重塑了国际竞争格局。

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优异的磁性能,是制造高性能永磁材料的关键原料,凭借优异的电性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性,成为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通讯等领域的核心材料,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主要涉及稀土永磁材料和稀土储氢材料,分别占比64%和36%。每辆新能源车的制造需要2-5公斤稀土永磁体,全球风电装机量的每1GW增长,需要消耗600吨稀土,已然成为稀土需求的最大支柱。

显而易见,中国新能源汽车是稀土产业的最大推动变量。

世界大变局中的稀土之争

如今,世界局势扑朔迷离,在局部冲突愈演愈烈、全球经济衰退、国际能源危机、中美贸易常态化对抗的大背景下,稀土产业为中国战略层面的博弈提供了令世界忌惮的 “底气,”让中国可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始终稳坐在“餐桌”中央。

很久以来都不敢碰触的问题,又一次出现在起风的夜里······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的数据,美国进口的稀土化合物(约8000吨)和金属(约310吨)中,约70%来自中国。

为了降低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近几年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围绕“稀土”暗流涌动。

2022年,美国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成立“关键矿产联盟”(CMA),要求成员国优先对美出口稀土。

2023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确保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马来西亚宣布将禁止稀土原材料的出口。

2024年,澳大利亚宣布将投资5.5亿美元,用来建设稀土矿和冶炼厂;印度唯一稀土生产商宣布未来十年将采矿能力提高400%。

2025年伊始,美国提出乌克兰提供稀土资源供应方面的保证以换取华盛顿提供资金和军事上的援助,并宣布对华稀土产品加征25%关税,日本将稀土回收写入国家安全战略。

一切都在昭示着,要想掌握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拿下“稀土”制高点。

岁月有褶皱,故事会生锈,但这片土壤上的人和事,犹如枯叶纷飞时的一片新绿。

毕竟,我们早挺过了夜渡栏河与乍暖还寒。

今日之对抗,攻守易型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五十年前,我国脆弱的稀土分离技术只能做出打火机里的打火合金,初步分离后的稀土混合物只能堆砌在工厂角落里;

二十年前,我国稀土企业的无序扩张和违规开采贱卖着珍贵资源;

十五年前,西方营造”全球稀土供应过剩“舆论,给市场制造稀土价格下跌的假象,打压中国稀土的价格。

但是今天,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5.2%,开采量占全球58%,稀土消费量占全球65%,三方面都位列全球第一,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出口国和应用国,占据主导地位。

从原材料开发、磁材精深加工,到下游终端应用,中国具有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毫无疑问,一条以中国为枢纽凭借丰富资源储量和先进加工技术引领稀土产业全球格局的来时路,正在愈发清晰。


2024年10月,中国实施《稀土管理条例》,共32条,不仅明确稀土归国家所有,还对稀土开采、冶炼和流通等领域制定严格规范。

2025年1月初,《海南自贸港数据出境管理清单》将稀土勘探数据列为“限制出口类”,进一步强化资源管控。

2025年2月19日,工信部发布《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稀土开采指标仅限大型稀土集团,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参与。

擅长与时代共舞的人,才应该是所在时代的主角。

从能源开发到技术突破,中国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世界各个经济体的“稀土执念”,并在竞争与合作中完成大国崛起的历史命题。

未来新格局下的稀土暗流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围绕能源的危机与挑战、崛起与衰落、造富与返贫,将重新见证站在世界之巅的持戟者姿态。

想起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一句话:“如果那些邪恶的人聚集在一起,能够成为一种力量的话,善良正义光明的人,也应该这么做。

“稀土战争”还在继续,是在此消彼长中相互消耗,还是在平等互惠中合作共赢,是各种暗流需要共同面对的考题。


正如外交部所言:中国作为全球稀土第一储量大国和第一生产大国,始终秉持开放、协同、共享的方针,愿意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的正当需要,但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

我们不弘扬大国霸权,也不吹捧遥遥领先,但始终期待,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我们警惕暗流涌动,也相信阳光普照。

商业史系列

商业观察系列

商业故事系列

商业人物系列

精彩内容永不错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