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首批蓝莓苗在日照海滨扎根时,山东农业人或许未曾想到,这种原产于北美的“浆果之王”将在齐鲁大地绽放异彩。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技术的突破,山东蓝莓种植“版图”加速向内陆延伸。

阳春时节,在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的蓝辉蓝莓生态采摘产业园,大棚内的盆栽蓝莓排列整齐,繁茂的绿叶相互交织,其间圆润饱满的蓝莓果实若隐若现,散发着清新的果香。


蓝辉蓝莓生态采摘产业园里的蓝莓已陆续成熟。

“我们是去年8月份完成的蓝莓定植,目前已陆续成熟,迎来首次挂果。预估今年每棵蓝莓能采摘1公斤左右的果实。” 基地负责人周军泉介绍。这座由山东蓝辉生态农业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占地面积达500亩,拥有50个日光温室大棚,盆栽定植了55000余株优质蓝莓L25品种。

与国内传统蓝莓主产区的种植模式有所差异,山东内陆地区主要采用大棚盆栽蓝莓种植模式。“蓝莓对土壤酸碱度、透气性以及温度等生长环境要素极为挑剔,而我们采用的无土栽培结合设施大棚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蓝莓‘水土不服’的问题。”周军泉进一步解释,蓝莓喜爱阳光,棚内15℃ — 20℃最为适宜,借助设施大棚,棚内温度可以调控,昼夜温差也能科学把控,从而孕育出的蓝莓口感更为香甜。

不仅如此,园区配备的智慧灌溉系统就像一位“营养师”,能依据蓝莓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量身定制专属的营养输送方案,既能模拟自然,又能优于自然,有效降低了病虫害,保障了蓝莓的品质和产量。


周军泉介绍山东内陆地区主要采用大棚盆栽蓝莓种植模式的原因。

相距百公里的巨野县龙堌镇龙鳞现代产业园内,170座智慧大棚也正上演着现代农业的“黑科技”,凭借先进的控温系统,这里的蓝莓上市时间大幅提前,从12月底至次年4月底,便能将新鲜蓝莓推向市场,这不仅成功打出市场差,抢占市场先机,还为周边群众创造了可观的增收机遇。据了解,在采摘期,每天约有150-200人参与蓝莓采摘及后续工作。


巨野县龙堌镇龙鳞现代产业园航拍。

走进这座产业园的蓝莓分拣中心,只见二三十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对刚采摘下来的蓝莓进行分级、打包与装箱。“园区对蓝莓品质把关极为严格。采摘后的蓝莓要历经两次分级流程,确保投放市场的果实品质上乘。”38岁的唐艳梅是巨野县龙堌镇巴庵村人,负责管理8个蓝莓种植大棚。

在这片蓝莓种植园里,精准化管理贯穿每一个环节。唐艳梅指着实时记录着大棚环境参数的数字屏幕,介绍道:“这些蓝莓喝的是纯净水,肥料供给精确到克,需水量也能精准把控。我平时主要负责巡棚,其余操作借助智能化设备,一键就能完成。”这个“数字大脑”让唐艳梅的管理工作轻松了不少。

同样对工作满意的还有62岁的苏付个,“从过了年能一直干到5月底,一天挣个八九十块钱,加班还有额外的加班费。在家门口就能有这样的收入,很满足。”目前,园区内采摘的蓝莓主要销往长沙、湖北等地的批发市场,深受当地商家与消费者的青睐。“下一步,我们计划通过龙堌镇龙麟现代产业园的电商中心,实现蓝莓及当地土特产的线上销售,构建从智能种植到云端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巨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爱芝表示。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雯 通讯员 代明 候晓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