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会为您献上一篇”每月新书特别介绍”

之所以”特别介绍“,因为它们或能以极高的文字水平震动人心;或可用深刻的智识拓展认知的边界;或是值得一推再推的名家大作;或来自果麦从未探索过的内容领域,甚至只以画面的绝美、工巧高明的工艺本身,就能带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动......

总而言之,在每月全新上市的所有“价值和美”中,它们或许更加特别,让人忍不住想跟大家多聊上那么几句!

希望这个系列书单能成为一座伫立在文字之海的小小灯塔,能帮你找到最心仪的书籍;也希望它会是一座牢固的桥梁,让我们彼此以书相连,以微小的力量推动文明。

※当月全部新品简介参见本期推送的二条内容。

本月特别介绍4种新书。

01

大河源‍‍‍‍‍‍‍‍‍‍‍‍‍‍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阿来老师重磅新作‍‍‍‍‍‍‍‍‍‍ 多文体交织写成的”黄河源“传记‍‍‍‍‍‍‍‍‍‍‍‍‍‍‍‍‍‍‍‍‍‍‍‍‍‍‍‍‍‍‍‍

本月想首先为大家特别介绍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尘埃落定》作者、著名作家阿来老师的重磅新作《大河源》。

阿来老师以自己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源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家重大考察的科学资料,以诗性语言详细记述了黄河源区的自然景观、地质变迁、民族互动、人文演进。


店长保证,这是一本从形式、从内容,都堪称“奇书”的长篇文学作品。

先说形式之“奇”。

你很难找到一个精准的名词来定义《大河源》的文体,从非虚构、游记、考察随笔,到散文诗、博物志、科普笔记……厚厚的一本大书里,各种文体恣意挥洒

全书充满着“差异”,但作家的宏大笔力又消去了它们的界限,通篇读来,只是自在圆融,荡气回肠。

不过,这种形式之“奇”,倒并非是阿来老师要“炫技”,而是“内容”的客观需要。

毕竟《大河源》要书写的,是关于黄河源头的故事。


想探清这样一条伟大巨河的源头,并不是“从A点走到B点”那么简单。

黄河的源头本身并没有那么神秘,它就在青海腹地的约古宗列曲,但倘若就是这么“直达终点”,除了解锁一条高赞朋友圈素材之外,恐怕你也很难获得更多东西了。

理解源头的前提,是理解“过程”,这就意味着,你需要从“黄河第一湾”四川若尔盖出发,开始一场穿越高原、山峦、湿地、草甸、冰川、湖泊的壮游,见证黄河源头的整个天地。

说实话,仅是从游记角度写出这样一场壮游,就已经足够令人拍案叫绝了。

但母亲河的源头,又岂是“地理”那么简单?

黄河从来就不只是一条河,它也是流动着的文明。

这条通往黄河源头壮游之路不仅只是藏野驴、大鵟、红狐、绿绒蒿、马先蒿、高山龙胆……自在生长的天地,也是高原牧人们逐草生息的阡陌;是文成公主走过的驿道;是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山路。

黄河的源头,是地理的源头,也是文明的源头,它存在于真实的空间,沿着时间奔流不息,但它又是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存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便有如此丰富的地理地质研究,那么多重大科研成果可以援引,但此前居然从来没有一本人文著作能为黄河源区这片广袤土地——我们古老母亲的青春之地完整作传。

因为要写清黄河源头的故事,需要的不只是地理学,还有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气象学、经济学……等等庞大的知识储备、还需要以十年起算的实地考察经验、对这片土地、这个文明的敏锐感知、深情热爱。

万幸这一切,恰好都在阿来老师的身上。

于是,我们终于有了《大河源》。


02

制造消费者‍‍‍‍‍‍‍‍‍‍‍‍‍‍‍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迄今为止最受好评的”消费社会学“名作‍‍‍‍‍‍‍‍‍‍‍‍‍‍‍‍‍ 一本教你彻底看透“消费”‍‍‍‍‍

这是一部消费社会学的口碑名作,而且不夸张地说,应该是“消费社会学”这个标签下面的所有专著里,最广受欢迎的一部著作。

它的初版曾狂揽2022年国内几乎所有重磅图书奖项,推荐过它的知名学者、文化人简直数不胜数。

毕竟,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本书,能像《制造消费者》一样,既有足够被学界信服的理论研究深度,又没什么过高的阅读理解门槛。


《制造消费者》的内容并不难概括,作者详细地解读了“消费文化”在过去200年的历史与演变,用完全没有意识形态的论证,和句句有出处的资料文本,浅显易懂地说清了这样一件事——你我,是如何被消费奴役的。

是的,“你我”。

即便你此前已经对“消费主义”有着足够警惕,即便你从来都不是“剁手党”,没有被直播间、购物节“收割”过一次……但你读完这本《制造消费者》就会发现,你其实依旧没有逃脱“消费主义”的“魔爪”。

随便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

你会不会觉得,“逛商场”也算是一种娱乐?随心所欲地买点东西会让你觉得心情愉快?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你有没有考虑过“穿搭”“衣品”之类的问题;你是不是也能随口说出几句广告语,或者哼出点什么广告歌?

但凡中一个,你就已经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之中了。


假使以上这几点,你都完美规避了,那么——

你相信“青春期”吗?如果青春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理阶段/状态,你猜为什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从来没有人提过这个词,总不能是医学家们直到1950年才终于发现人有青春期吧?

读完《制造消费者》你就会知道,它,居然也是消费主义所发明出来的概念。

但消费主义所发明出来的概念,又何止是“青春期”呢?

这也就是《制造消费者》最值得阅读的地方。


“消费社会学”并不是什么新兴学问,“消费”“消费文化”“消费心理”“消费主义”……这些种种与消费有关的概念,在过去一百多年,一直是西方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热门研究对象,它的缘起、发展、对人性的改造和异化,其实被分析得相当透彻了。

但问题在于,这些“透彻”中的绝对大多数都停留在学者的论文里了,一直没有人用一种真正大众能懂的方式将它们拿到台前,以至于绝大多数的你我,对于消费主义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最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却不知道“消费主义”真正可怕的地方,就像是“青春期”——

它会把历史上从来不存在的东西,纂改成“从来如此”,明明是被创造出的概念,却变成了不必思索的“常识”。

于是,资本、广告与媒体彼此合谋,利用人性必然的弱点,隐秘地掌控着你我的生活与思想;商品成了定义自我的核心工具,购物成了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而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改造成消费的机器。

你真的心甘情愿地成为消费的机器吗?

03

你们聊,我听听‍‍‍‍‍‍‍‍‍‍‍‍‍‍‍‍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



岸见一郎最新作‍‍‍‍‍‍‍‍‍‍‍‍‍‍ “哪里疼看哪里”的答案之书‍‍‍‍‍‍‍‍‍‍‍‍‍‍‍‍‍‍

这本可爱的“小书”,是现象级心理学读物《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的最新作。

这本书的内容,源自岸见一郎在过去七年所接到的海量真实咨询,他从中选择了三十种最高频的提问,将自己分析、解答和指导建议,集结成了这本书。


说实话,可能因为东亚终归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细读这三十种问题,你完全感受不到这是异国人在发问——

有办法摆脱讨好人格吗?如何对待指手画脚的“老登”领导?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怎么无痛分手……

甚至,由于两国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趋势的一些微妙同步,书里有些问题简直是“紧跟时事”,比如“延迟退休”问题——

“我很担心老了怎么办。我要干到多少岁? 那时候还能找到工作吗?光是想想我就焦虑。”

和岸见一郎的其他作品相比,《你们聊,我听听》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本“哪里疼看哪里”的“答案之书”。


它没有什么理论阐述,而是直接把理论融成答案,直观又直接地给出实践指南。

假如你常有“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过不好”的感觉,那这本书可能真的很适合你——

别管什么道理了,找到你的问题,跟着做就好。

04

麦田里的守望者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经典 中英双语,作者之子授权纪念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几本名著之一,或者说,它是塑造了20世纪美国文化,乃至世界青年流行文化的几本书之一。

本月推荐的版本,是作者J.D塞林格之子特别授权的纪念版本,译文选用深受赞誉的孙仲旭老师译本,并附赠一本毫无删减的英文原著。

对了!我们还用AI为它制作了一条非常好看的推介视频,欢迎观看

关于这本书的“经典性”,店长觉得应该无须再论证了。毕竟对于这样一本全球销量超过8000万本的(算上盗版怕得几亿)名著来说,你只需要在搜索栏里打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就能收获无数远比我权威一万倍的证明。

所以,还是回到文本本身,简单聊聊这本写于50年代的美国文学经典,为什么在当下仍有阅读的意义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篇幅并不长,中文大约也就是13万字,它的主要情节用一段话就能概括:


圣诞节前,16岁的刺头少年霍尔顿因为功课不及格而被中学开除,他逃向纽约街头,流浪了三天两夜,混迹于旅馆、酒吧、陌生人、女郎之间。霍尔顿发觉成人的世界竟是如此肮脏、虚伪,他想逃离城市,去悬崖上的一片麦田里当一个守望者(Catcher,即棒球比赛里负责接球的捕手),静静守望在麦田里玩耍的天真孩童,不让他们跌落悬崖。

说实话,如果用当下的视角来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说不定你可能都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竟能如此轰动畅销,甚至一度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毕竟,这位看什么都不顺眼,无条件讨厌一切的少年,既没遇到应试教育,也没碰到什么体制问题,没什么金钱或者生活压力,也不是被霸凌的对象……换句话说,我们惯常理解中的“实际问题”,这哥们儿一个都没遇到。

但他就是愤怒,就是看不惯,就是觉得一切都很虚伪,一切都是假模假样。

假使你也觉察到了书里这种“凭空愤怒”,那么恭喜你,你看见了这本书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它并不是没来源的“凭空愤怒”,而是——

我心底里存在着一种独属于我自己的、最本真的生命情感,就算整个世界都向我开火,它也不会被破坏。


霍尔顿的故事,妙就妙在他从头到尾都没有考虑为愤怒寻找一个具体的标靶,他只是凭着自己最本真的感受出发,而且绝对不动摇。

但我们呢?为什么我们就不敢没有来由地愤怒,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办法直抒胸臆地表达内心的不满,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考虑“要包容”“有逻辑”“没偏见”……

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时刻,我们也可以试着“不合时宜”一些;对那些明显有悖自己内心的人或事,公然表示不予理解;认同自己确实存在一些没有缘由的偏见;承认有些情绪就是毫无逻辑的,或许你就会发现——

生命体验,在那个瞬间,居然就变得更鲜活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