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从上海回来,结束了这次的上海产品训练营,也是首场把 AI 融入训练营内容后的尝试。

我觉得,自己可能又要换工作了,从一个独立的自由产品人,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 AI 产品人,因为生产力的提升实在太明显。

下一站就准备 4 月 19 号的北京训练营了,然后是深圳,要提前占座的可以联系我了(tangren0517)。

这次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也跟大家一起度过了高密度、高质量、高强度的一天,虽累但值。


期间在和一些同学的沟通中频繁听到了一个关键词,换工作。

有的是在不同大厂间来回跳,有的是转了一圈后又回到原来的公司,还有的是在给未来做选择。

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一个女生,她几年时间里换过好几家大厂,可能你觉得她不稳定,实际上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慎重思考后的结果。

关键是,即便在这种不稳定的外在表现下,人家每次都能找到不错的下一份工作。

那么,是什么在起作用?

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不想要什么,第二是有充分的思考和行动去改变现状。

其实这跟我之前说的一个观点非常类似,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掌握的方法、周边人才密度、实践质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速度。

对现状不满,才会有想法去改变,进一步就能产生行动,比如主动学习。

这次上海产品训练营来的同学普遍工作经验都比较丰富,最长工作年限 15 年,大多数集中在 5-8 年的样子,工作超过 10 年的也有几位。

他们当中有做产品的、有做增长的、有做咨询的、甚至还有做财务的,行业分布也非常广泛。

或许有人会好奇,差异如此大的他们到底来学什么?

其实就两个字,方法。

我在训练营中讲了对方法的解释,方法 = 切入点+结构。

简单理解,就是当我们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第一步该从哪里开始,以及该用怎样的结构和步骤来完成。

为此,我按照下面这个框架分成 8 个方面总共 24 个知识点去展开,然后配合案例再去理解。


比如,怎么才能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如果没有方法,可能就是凭直觉和当下感受去做所谓的需求分析,然后转化为产品设计方案。

这种路径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主观性和随机性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品做出来没人用的原因,产品经理其实是在基于自己的想象做设计。

然而,需求存在于场景,而场景的基础是用户。

因此,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有方法,设计产品的切入点是用户,要有用户视角、提炼用户角色、形成用户立场、创造用户价值。

对用户有了洞察,接下来就得到场景中去发现用户需求。具体来说,包含业务场景分析、用户场景洞察、以及使用场景分析。

形成了用户、场景、需求的结构,组合在一起才叫方法。

配合上案例去理解,再举一反三,我们做产品就不用靠直觉了。

这一套方法并不局限于互联网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训练营会吸引这么多不同领域的同学前来学习的原因。


还有另一位同学我印象也比较深,他在上海某大厂干了好多年,现在没想着换工作,但想出来学习一些新鲜的东西去对冲原有环境的限制。

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换工作不是他们的目的,突破瓶颈和启发自己是他们想要的。

不过也难怪,这家大厂的竞业限制比较严格,我也是才知道原来这个厂几乎把所有其他互联网公司都给竞业了,在这家公司待过的读者应该知道。

此外,我们也尝试了利用 AI 去提效产品工作,比如用 DeepSeek 和通义千问去做需求分析、做产品设计、做商业模式分析等。

这个效果是显著的,对于一些产品工作场景来说,是生产力的提升。

很高兴和这些同学度过了愉快且辛苦的一天,能够利用周末一天出来学习的人,一定会走在前列。

这里面,还有从杭州、苏州、南京特意赶过来的,再次印证了那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AI 虽然很强,但是人的优势更强。

产品经理的好奇心、洞察力、创造力,通过方法的加持就形成了作为人的优势。

利用 AI,升级产品思维和产品认知,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祝福他们!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这周不安排公开直播了,因为这周要给上海训练营的同学进行直播作业讲解,接下来还会有针对他们的线上课。

北京训练营是 4.19 举办,之后是深圳,这两个地方以及周边的同学可以提前联系我占座,没加过我的加:tangren0517

对了,这次去上海前还逛了逛苏州 GT Show,不仅见到了很多好车,还见识了需求驱动下的产品套路,感兴趣的点个赞,下次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