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春风是一个敬业的使者,从不辜负司春之神的信赖,所到之处莫不芳草茵茵花红柳绿。
每于寒尽觉春生。风儿送来春的信息,池水满涨,溪山染绿,燕娇莺巧,蜂飞蝶舞,这就是春生,欣欣向荣,来日皆可期。
故刘禹锡诗“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万物应时而生,不早也不晚,可彼时谪居江州的白居易,却等不来自己的春天。
这是元和十二年(817年)的春天,也是白居易在江州度过的第二个春天,春到浔阳江畔,可他却等不来朝中的一纸诏令。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春风浩荡,江州的春天很美,白居易思念家乡的春天,也在等待自己人生的春天。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唐 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春生》
简译:
春天的气息在天地间暗游,不知道始自哪里,直到走遍天涯海角才肯罢休。
先派遣和煦的春风来报告春天的音讯,再让那枝头啼叫的鸟儿诉说其来由。
春到河畔,萋萋芳草便蔓延开来,春到花房,那小树的枝头便是繁花似锦。
春天若到我的故乡去,理该寻觅我吧,那就你请捎去我沦落江州的消息吧。
赏析: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为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唐宪宗贬为江州司马,投闲置散,谪居于浔阳。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这一年,白居易四十六岁,屈指算来,已在江州迎来两个春天。
“有阙必规,有违必谏”,白居易三十七岁应召左拾遗,补察时政,针砭时弊,忠实地履行谏官的职责。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白居易有博大襟怀,心系天下,关注民生社稷,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
可就因他的不合时宜,令自己屡遭孤立,就连唐宪宗也嫌其不识时务,终以越职言事之名将其逐出长安。
从太子左赞善大夫到江州司马,这巨大的人生落差,虽已让他由“达则兼济天下”转为“穷则独善其身”。
但他并未改变“只要明是非,何曾虞祸福”的初心,故仍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之期渴望重归。
可是,已经谪居江州二载,仍无朝堂音讯,彼时他虽已在香庐山下建了一栋草堂,也有了终老于此之心。
但他内心的这份失落却难以挥去,不经意间就是眉头心上,人常说睹物伤情,尤其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
《浔阳春三首》即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而成,组诗一共三首,分别为《春生》、《春来》、《春去》。
今天赏读的是第一首《春生》,此诗以乐景写哀情,含蓄蕴藉,哀而不伤,即是赞美也是自身际遇写照。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首联写春生,四时岁月,应时而至,春天的气息已经遍洒人间。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彼时的白居易正值壮年,本该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光,却被迫闲居江州蹉跎岁月。
所以,对于春天的到来,白居易是一半欣喜一半惆怅的,喜的是春回大地,惆怅的是韶华易逝时不我待。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中间联写春到人间的蓬勃,“和风”送来春天的消息,“啼鸟”诉说春来的情况,草绿河畔,花开枝头。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东风浩荡,河畔绿草如茵,绵延不绝,树头繁花点缀,无比清新绚烂。
不论天涯海角,彼时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春景,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无私的,又是极顽皮可爱的。
绿了青草,美了繁花,蓬蓬勃勃,春天彰显着它独有的生命色彩,它的所到之处,无不带来生机和美丽。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如果说前三联是赞春,那么尾联则是书恨,这么美好的春景,却并不属于诗人,因为他是那天涯沦落人。
春天四处游走,也会去到诗人的家乡下邽,彼时,如果家乡人问起自己,就请春天代为转告自己的处境。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热闹是属于别人的,如浔阳江畔的灿烂春色,给予诗人的只有黯然神伤。
后记: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唐 白居易《春风》
“春雨春风,问谁染就江南草”,春光最是无私,时节一到,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山野田园,都一样生机蓬勃。
“独有不眠不醉客,经春冷坐古湓城”,浔阳的春天依时而至,可是谪居江水之畔,诗人却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都说愁人日常,贬谪的岁月是如此漫长,可彼时白居易已懊过两载春天。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灿烂的春光里,诗人临风怅惘,愁鬓染霜华,叹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春来触地故乡情,忽见风光忆两京”,浔阳的春光很美,可诗人还是更思念故乡的春光,以及京都长安和洛阳……
参考资料
《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