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掠过滴水湖河畔的高楼,湖面上飞翔的水鸟与帆船的桅杆共舞,上海正在书写一段关于帆船的新传奇。
过去的三天,滴水湖上碧波荡漾,帆影翩跹,2025上海帆船公开赛在这里举行。第二届上帆的“国际范儿”又上了一个台阶,以赛事为媒,正助推着中国帆船运动高质量发展;更以“体育+”为引擎,推动文化、旅游、商业、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注入新动能。
帆影点点——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
从淀山湖到滴水湖
淀山湖是上海最早开展业余帆船培训的基地。起初,学员大多是在沪工作生活的外国友人,如今,一批又一批上海青少年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海洋。帆船的种子,从淀山湖播撒到了全市各个角落。
孩子们学帆船,爸爸们也组了队。上海美帆一苇队由常年在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进行帆船训练的小朋友家长自发组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再过3天,上海美帆一苇队的爸爸们将前往淀山湖,为一项青少年帆船赛事摇旗呐喊。
队长徐进的儿子徐墨凝,曾获得过上海市帆船锦标赛冠军,被认为是接下来青少年赛事的夺冠热门。4月3日,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年度帆船赛事——全国帆船锦标赛(Nacra15级)将在淀山湖开幕。首次增设的Nacra15级双体船项目,是奥运会诺卡拉17级项目的青少年版本,这场比赛也意味着国内青少年帆船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船型更丰富,后备人才框架基础更扎实。一苇队的孩子们正是上海第一批从事Nacra15级的青少年,对于这个项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苇队已经参加了两届上帆——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
作为完成旺代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的首位中国船长,徐京坤在上帆赛举行的分享会吸引了来自上海帆船特色学校的孩子、上海帆船队队员和帆船业余爱好者,他们送给徐京坤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邮票画、纪念帽、T恤、飞盘和小折扇。
徐京坤鼓励他们投身帆船运动,向着心中的梦想大步前进。他表示,上海有着丰富的水域资源和高水平的体育推广能力,“像上帆这样的比赛,能让孩子们理解航海是怎样一种生活方式。也许现在种子还很小,但它悄悄埋在孩子心里,总有一天会发芽。”徐京坤在做航海培训时,接触过不少来自上海的学员,“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度让我感到惊喜。市民对帆船运动的认知度很高,这里很有潜力培养出更多航海人才,引领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
徐京坤分享会——官方图
从塔尖赛事到运动的沃土
2018年,中国东风队首次问鼎沃尔沃帆船公开赛,船员刘明从未想过,7年后会和帆船奥运会冠军徐莉佳组队,在上海的湖面上参加国际帆船赛事。曾经的帆船人,需要走出去才能参加国际赛事,如今,中国帆船运动完成了从“参与”到“主办”、从“小众”到“破圈”的跨越。
徐京坤也在滴水湖看到了更多中国帆船的潜力,“参赛者中有很多新鲜的面孔,近年来大众帆船的热情与日俱增。”他坦言,未来也想组一支帆船队,参加各类大帆船赛事,或许有一天,就从上帆赛航向“美洲杯”(世界顶级帆船赛事)。
“希望通过上帆这样一个金字塔塔尖的赛事,推动基层帆船运动的发展。”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指出,作为上海自主体育IP赛事,上帆承担着一个任务——为上海体育健儿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搭建一个锻炼的平台。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的赛事增加了ILACA7级这个奥运会项目。“今年是全运会年,我们想为上海帆船队提供备战的平台,与世界高水平选手同场竞技。”未来,在滴水湖打造一个帆船青训和大众培训的基地,也已经提上了东浩兰生发展帆船运动的议事日程。
以赛事为支点,撬动青少年培训、俱乐部运营等产业链发展,上帆将成为培育中国帆船运动的沃土。
莉佳航海队——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
从国际化办赛到城市高速发展
帆船运动的发展,也是城市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年前,喜欢户外运动的张申琴开始接触帆船,那时候的淀山湖,聚集了沪上的帆船爱好者。十年后,在上海市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的支持下,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组建了环世物流女子队,在家门口完成了一场世界级的帆船赛事。“站上上帆的赛场,我们很骄傲。”
上海帆船运动的氛围从最初的小众到如今的热烈,张申琴是亲历者。“尤其女性爱好者越来越多,这是帆船运动在上海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张申琴说,“你看这次比赛,有很多世界顶级高手,说明上海办赛是国际化水平。”
香港是国内开展帆船运动最早的城市之一,今年的上帆也首次迎来了香港队的参赛。上帆给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J80组有30条大帆船,上帆赛的规模很大。”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来上海,最真切的感受是,“来上海参赛真的很值得。来上海之前,在地图上看以为滴水湖很小,没想到来到现场一看,真的很大,很有意思。”
香港选手关荣豪告诉新民晚报记者:“以前香港的帆船运动大多在高端游艇会开展,近年来香港政府推广小帆船运动,让普通人从低廉的价格起步学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加入进来。”关荣豪也在悉尼生活,那里每周在海上开展大大小小的帆船赛事,人人都能参与其中。在他看来,上海正走在“全民帆船”“国际帆船”的道路上。
临港的晚霞中,最后一批观众仍不愿离去。一个小女孩指着归航的帆船对妈妈说:“我长大后也要玩帆船。”这或许就是这场赛事最美的答案。在永远充满活力的上海,每一个梦想都值得扬帆远航。
观众在岸边拍摄——官方图
从文旅商体展到烫金名片
从去年首次举办,到今年赛事和规模全面升级,这项尚且年轻的上海自主IP赛事已经展现出了国际大赛的气质。更重要的是,赛事成了一张向全世界介绍上海的“烫金名片”,让参赛者和观众都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海派城市风情。
明媚春光里,去滴水湖看帆星点点,再去耀雪冰雪世界滑一场雪,去海昌海洋公园与海洋生物互动……赛前,“上帆临港观赛套餐”一经推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今年,上帆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与临港新片区的酒店、文旅、商业等相关机构展开了紧密合作,既有带有多项权益的观赛套餐,也有免费的观赛门票选择,更好地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
而为了让每一位选手、工作人员和观众都能感受到上海的别样魅力,组委会为参赛运动员牵线赛场周边酒店及餐饮,并在指定酒店与赛场之间设立专线巴士,不少运动员也借此机会,好好游览了一番上海。
ILCA6级冠军埃米特——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
关荣豪的行程表让人眼前一亮:赛前三天,耀雪冰雪世界的急速快感,海昌海洋公园的梦幻之旅,迪士尼的童话世界……“比赛结束我还要去外滩看夜景!”他兴奋地说。这些点滴,正是赛事“文旅商体展”融合的最佳注脚。将上海当成“第二故乡”的世锦赛冠军埃米特,夺得ILCA6级公开组冠军,赛后他激动地表示:“我希望明年能再来参加第三届。”他还期待第三次参观上海天文馆,“那里百看不厌。”
通过一场高端赛事进行“文旅商体展”联动,让“流量”变为“留量”,票根经济在此凸显。每一个参与赛事的人不再只是单一的选手,还可以变成游客和消费者,甚至未来某一天,他们或许就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一分子。
明年的上帆赛,值得期待。朱骏炜透露,原本在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举行的上帆赛“赛事村”将回归。“赛场离观众比较远,赛事村则可以推动和普及这项运动。”朱骏伟说,“这种双场景办赛模式,能让更多人了解赛事,了解赛事文化以及赛事的历史。”
当最后一面帆收起,第二届上帆留下的不仅是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创办于1996年的上海马拉松、诞生于2021年的上海赛艇公开赛,以及两周岁的上海帆船公开赛,是上海着力打造的自主品牌赛事“三上”品牌,正在撬动这座城市向更开放、更活力、更具吸引力的国际体育之都的方向迈进。
J80组颁奖仪式——官方图
原标题:《两周岁的上帆成了上海的国际化“烫金名片”》
栏目编辑:江妍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官方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