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自去年底全面开放以来,已成为海内外观众的“打卡热点地标”之一。近期,上海博物馆特别推出东馆巡礼系列讲座,以东馆各文物类常设展厅为主题,由上海博物馆专家逐一向公众介绍各馆的策展理念、珍贵文物、展陈亮点等。
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4楼的考古馆,立足考古视角、运用考古语言,通过近2000件/组出土文物,演绎上海6000年“古国”“古港”“古城”三幕剧,梳理出“何以上海”的历史脉络。在首场东馆巡礼讲座上,主讲人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黄翔聚焦考古馆,通过解析“考古上海”展,带领观众探索上海这片土地的历史奥秘,并管窥上博东馆的精彩切面,通过细致的解读,为观众揭开上海考古的丰富内容和历史沉淀,以及东馆考古馆展览背后的故事。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1935年以来,已累计发现先秦遗址43处,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约60次,推翻了上海“无古可考”的旧有认识,把上海历史推进到距今6000年前。“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这个三个来自上海的远古文化,获得了中国考古文化学命名。上海考古的丰富历史文化,让上博东馆考古馆 “考古上海”展得以拥有精彩的展现。
“考古上海”展作为东馆的常设展之一,通过缤纷多样的展品,带领观众探索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海的历史奥秘和丰富文化。从“何为考古”的角度出发,立足考古视角,运用考古语言,讲述考古学补史、证史、透物见人的目标和追求;聚焦城市探源,梳理出“何以上海”6000多年的城市文脉,遍览上海历史中史前时期的“古国”、唐宋时期的“古港”和明清时期的“古城”三个高峰阶段。考古馆 “考古上海”展的工作人员们,以今天的学术视角、技术手段和审美追求,对考古材料做重新发掘,整理和利用。在东馆这一全新空间中实现物的“再语境化”,由“博物馆物”转换为“考古物”,进而触达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物。置身展原,观众既可作为“物”的观看者,进行“探索”和”俯瞰”,也可“介入”历史时空,做“窥规”和“对话”。
史前文明的一道光
史前考古是探寻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历史的有效手段,担负着溯源和“补史”的重要职能。上海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其中,崧泽遗址揭示上海之源,六千年前先民开始在今天的上海西部开拓生息、创新发展;福泉山遗址展现史前社会发展高峰,五千年前的古国文明星光闪耀;广富林遗址、马桥遗址反映了四千年前区域文化经历变迁重塑,走向海纳百川。如今,史前上海的发展脉络正逐渐被解读,先民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晰。考古揭开了上海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序幕,描绘出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考古上海”展内的陈设背景及展柜是一副连续的创作画,寓意从破晓时分到旭日初升,从稻作农业基础到福泉山古国文明高峰。石犁、可拼对的陶器碎片、各式鼎足,分别对应“经济—生活—谱系”三题,后方还藏着造景——新犁过的土地、生长中的水稻、收割下的稻穗,共同构成多重叙事。从“上海第一猪”马家浜文化猪形陶塑到瑁镦组合玉钺权杖再到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考古上海”展厅通过对展品的精心安排,向观众生动展示了史前上海的文化与繁荣。
江海通津的一江水
历史考古能印证、丰富或纠正文献史料的记述,发挥着考据和“证史”的关键作用。青龙镇遗址证实了史书对这处唐宋时期重要商港的记载,上海因水而兴的历史由此发端;志丹苑元代水闸等遗址的发掘成果,补充了元明时期上海地区水系变迁、水利建设和航运发展的诸多历史细节;水下考古发现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再现了清代上海港城繁荣的情景。今天,上海是世界级的港口城市,商贸文化绵延千年而益加兴盛。展厅内考古贯连起历史长河,传承先民开拓的勇气和交融的智慧,彰显新时代的思想格局和文化自信。
青龙镇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镇遗址已出土数十万片瓷片,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日本、新罗、广南等国海船每年都要到青龙镇进行贸易,古代上海地区已是汇通中外的桥梁。展中也有不少出土于青龙镇遗址的展品。而展览中吸引人眼球的一面“碗墙”,则来自1977年奉贤区四团乡四明大队第五生产队农田出土的文物,完整器共1046件瓷碗。展览布展时,馆内工作人员细致阅读文献资料,文物出库时进行挑选、美容,对陈列设计做实验、运输之后将文物装进设计好的展柜,经过层层安装和调整,最终成形。黄翔和他的伙伴们,为“考古上海”馆内的每一处文物设置下足了功夫,最终呈现出如今馆内多彩精致的陈列。
2022年11月,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完成整体打捞迁移,来到杨浦滨江上海船厂船坞。经过文物预防保护、设施建设等准备工作,2024年9月,古船启动试发掘。展中部分文物则来源于此。“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这些文物的展示,则充分展现了考古成果周在博物馆转化的即时性、综合性、参与性。
海上繁华的一座城
考古并不止步于“证史”“补史”,考古的根本目的是“透物见人”进而“以物论史”——了解古人、关照今人、启示后人。代古墓葬、古建筑等城市考古的重要发现勾勒着上海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肌理,描绘出上海自两周以来历经数千年发展,于明清时期达到了传统市镇繁荣和人文昌盛的崭新高峰,奠定了现代都会的雏形。春申传说与云间轶闻,华亭烟雨与松郡衣冠,沪城往事与海上雅集,考古再现一幕幕历史演剧。人因城市而汇聚,城市因人而生长,在互动融合中同奏时代乐曲,共绘未来愿景。
展厅的“海上繁华”部分,不仅有从上海地区最早的地面文物——松江唐经幢周围周围地基中出土了佛造像残件,还有明代上海的大族留下的江南巧工制作的木成套家具明器。在这里,观众还能通过文物,回望现如今现代繁华的陆家嘴、打浦桥、徐家汇的旧时样貌;江南文人的书斋生活和社会风尚,也在一件件精巧古件中得以窥见。
值得一提的是,常设展内还有从上海现存13座古塔之一——圆应塔内出土的文物。集中展示本次考古发现中非常有特色的在塔刹顶部宝珠中发现的一系列文物,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等各种信仰和思想体系合和共生的特质。
每一件展品背后的都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沉淀。考古馆内总计超2000件/组文物,力求传达以剧本式叙事演绎生活气息、用传统物营造时尚感的策展理念,实现今与古、人与城的对话。为更多地呈现所载信息,“考古上海”展内还绘制了20个文物解读的短片,观众可以了解文物的制作工艺、纹饰、功能类型学演变,背景关联等。考古馆制作这些短片及布展的初衷,便是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展收获与更好的观展体验。
而馆内三个板块的标题墙也是颇有来头。三面标题墙共展出960多件考古出土标本。经过工作人员在库房“发掘”整理展品、在等比例图纸上摆放设计、建模辅助设计、3D扫描、逐个试装修改,最终进柜安装之后,这些破损残缺但摆放精美的陶片、瓷片、砖瓦不仅代表了考古工作发现遗存的常态,也代表了每个时代里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通过这些文物,希望观众在其中找到身边层叠着的鲜活过往,理解“考古上海”的指归:是乡土、城市与人,是古今相通的“人性”。
通过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黄翔对考古馆“考古上海”展展陈理念、重点展品、考古故事、展览幕后、隐藏彩蛋以及文物索引的梳理和讲解,讲座观众不仅更深刻了解了上海6000年的历史,更是对展馆内“普及何为考古学”这一条暗线,有了充分的认知。从考古的视角回望,是六千年的深厚积淀塑造了今天的上海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水与土,构筑沃野良港,成就了海纳百川的宽广胸坏;城与人,彼此相映成辉,奠定了开明睿智的城市精神。考古,揭示出我们曾经的来路;历史,将启迪我们今天与来来的新途。上海,文脉璀璨;上海,繁华依然。
东馆巡礼系列讲座还将邀请馆内相关研究员,对青铜馆、雕塑馆、陶瓷馆、江南工艺馆等常设展进行阐释及分享,讲座将持续至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