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大理这片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土地上,无数退役军人以忠诚为笔,勇气为墨,书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不朽的功勋,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深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我们身边的功臣》专栏,深入挖掘和展示大理市及周边地区退役军人的光辉事迹。
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十六期,陶义恒:只要国家需要我,我都会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在大理,有一位退伍老兵名叫陶义恒
他曾以无畏勇气与坚定信念
保家卫国、奋勇作战
他的事迹值得称颂
陶义恒的军官证。
陶义恒于1982年10月毅然投身军旅,直至2004年7月光荣退伍。在这漫长的军旅生涯中,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多次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并被授予优秀党员的崇高荣誉。
陶义恒的受奖证书和奖章。
陶义恒荣立二等功的奖状。
陶义恒的优秀党员证书。
1984年7月,在老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激烈战斗中,陶义恒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面对敌军的一个顽固火力点,原本负责此任务的战友因初次参战而心生畏惧,不敢开枪。“当时我是班长,这项任务我必须要完成,于是我接过战友手中的机枪,瞄准越军高射机枪的火力点开火并成功捣毁。”为此陶义恒荣获了个人战时二等功的嘉奖。
陶义恒正在讲述他参战时的故事。
陶义恒翻看旧照。
当时的作战环境异常艰苦,不仅要与越军进行殊死搏斗,还要忍受湿热的气候和食物的极度匮乏。在断水断粮的困境下,陶义恒和战友们只能依靠雨衣和头盔接雨水解渴,寻找周围的植物充饥。他们大口喝着雨水,忍受着饥饿,却依然坚守在阵地上,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动容。“当时天气很炎热,经常下雨,我们白天泡在雨水里作战,夜晚要遭受蚊虫叮咬。为了解渴和充饥,我们把雨水灌进背壶里,大口大口喝进肚里。饿了两三天的时候,我们就吃芭蕉树杆、红薯藤、野山药藤。”
陶义恒珍藏的旧照。(那拉战场)
在陶义恒的相册中,珍藏着几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时拍摄的照片。每当看到这些照片,他都会回想起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怀念。他深情地回忆起1984年“7·12大战”中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越军的偷袭让他们措手不及,战友王仁先不幸中弹牺牲。在战场上,他们难以给予伤员及时的救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离去,这种无力感让他至今难以忘怀。“看到他中弹倒下去,我检查了他的伤口,子弹已经打穿头盔进入头部。还有其他战友也受伤了,我的肩膀也被3片弹片击中。”陶义恒说,当时战场上交战激烈,没有救治伤员的条件,只能简单处理伤口,等待增援。“我马上向上级报告王仁先身负重伤,团里也派出增援救治,可是最后王仁先没有被抢救过来,他牺牲了。”
陶义恒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陶义恒和他的战友们始终坚守阵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人。在牺牲战友遗体转运的工作中,他们更是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陶义恒说:“当时我们班有9个人,牺牲1人,受伤5人,还要坚守阵地,牺牲的同志无法转送出战场。过了一天一夜,我把这个情况报告给团长,团长派了40个人,并要求坚决完成牺牲同志遗体的转运工作。”
2024年12月13日,陶义恒曾经的领导给他发送消息。
采访当天恰逢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陶义恒曾经的领导发来消息提醒他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他激动地表示:“虽然战争已经远去,硝烟也已散尽,但作为一名军人,我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只要国家需要我,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退伍永不褪色,我将永远保持军人的本色和初心。”
陶义恒珍藏的旧照。(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98年度老兵退伍留念。)
在当今的和平年代
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奋勇作战的士兵们那样
去面对枪林弹雨、生死考验
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记者:杨丹妮 赵正银
编辑:向红玉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