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进程中,如何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成为关键命题。不同于已被司法否定的"末位淘汰",末等调整机制正成为国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新型工具。本文基于典型案例的研究,解析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的差异化审查规则,为国企提供风险可控的合规方案。

一、司法实践中的双轨审查逻辑

1.末等调整的"三阶审查"标准(司法审查进阶)

第一步:调整依据审查(制度合法性)
第二步:调整内容审查(岗位关联性)
第三步:调整后果审查(待遇合理性)

案例:某省属交投集团中层干部调整案:法院认可将绩效考核末等员工调任专业岗,但否决降薪30%的决定,强调"岗变薪变"需有明确制度依据。

2.不胜任退出的"四维审查"体系(裁判规则演变)

01.考核标准科学化:从“主观评价”到“客观模型”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以“不能胜任工作”解除需证明“客观标准+法定程序”。

裁判要点:法院要求企业提供岗位职责说明书、绩效考核制度、考核指标量化文件(如KPI/OKR细则)等,证明考核标准与岗位直接相关且可量化。单纯以“领导不满意”“团队评分低”等主观评价作为不胜任依据的,可能被认定违法解除。考核制度需经民主程序制定并公示,否则可能因程序瑕疵被推翻。

02.改进措施个性化:培训内容需与能力短板精准对应,不搞“形式化培训”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解除前需“培训或调岗”。

人社部《关于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4〕289号):培训需针对“工作能力不足”。

裁判要点:培训需针对员工具体能力短板(如销售技巧不足则提供销售培训,而非通用职业素养课程);需留存培训记录、考核结果及改进情况跟踪,若员工拒绝合理调岗;需证明新岗位与原岗位职责、薪酬的匹配性。

建议制定《个人改进计划书》(PIP),明确改进目标、培训内容、考核周期; 避免“以考代培”(仅通过考试替代实质性培训)。

03.二次考核差异化:调岗后应设定适配性考核指标

法律要点:调岗后考核标准需与新岗位职责匹配,不得沿用原岗位标准。

考核周期应合理(通常1-3个月),避免过短或任务明显超负荷。

裁判规则演变:

早期裁判:默认企业调岗自主权;

近期趋势:严格审查调岗合理性及考核适配性。

04.决策程序民主化:工会意见须实质性记载,从“程序合规”到“实质参与”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3条:解除需通知工会并听取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47条:未通知工会构成违法解除。

裁判要点:需提供工会会议记录、意见反馈文件等,证明工会对解除理由、证据的充分讨论,无工会企业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区域性行业工会征求意见。

建议企业建立《工会意见征询表》模板,列明解除理由、证据清单、法律依据;对工会异议需书面回应并留存记录。

二、合规重构路径:构建分层管理体系

1.制度分层设计模型(三级架构建议)

基础层:《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经民主程序制定),确立司法认可的胜任力评价基准。

量化指标占比≥70%,避免“德能勤绩”等主观模糊表述;引入“岗位胜任力模型”,区分通用能力(如沟通协作)与专业能力(如财务核算精度);末等评价需排除不可抗力因素(如政策调整导致业绩下滑)。

中间层:《岗位动态调整实施办法》(明确末等调整标准)

明确“末等”比例(建议≤10%)及触发条件(如连续两年末等或年度考核低于60分);排除“末等淘汰”等违法表述,采用“岗位优化”“人岗匹配度提升”等合规措辞。设置3-6个月绩效改进期(PIP),避免直接解除;提供“培训提升”与“同级/跨序列调岗”双选项,保留员工选择权;

操作层:《员工能力改进工作指引》(规范培训调岗流程)

能力评估工具化: 使用“GAPS能力差距分析表”,将考核结果映射至具体能力项(如“市场分析能力不足:需参与培训并提交3份行业报告);

采用“721学习法则”,设定70%在岗实践+20%导师辅导+10%课程培训的改进方案。

二次考核差异化: 调岗后考核周期延长20%-50%(如原岗考核周期3个月则新岗设为4-5个月); 建立员工改进档案(含培训签到、作业成果、主管评价等全链条证据)。

2.流程再造五步法

考核指标双维度设计:法律合规性审查 + 业务合理性验证
调整决策三重评估:人岗匹配度分析 + 待遇变化测算 + 劳动关系影响评估
送达程序立体化:书面送达 + OA系统推送 + 工会见证签收
申诉机制实质化:设立由职工代表、外部专家组成的复核委员会
档案管理电子化:采用区块链技术固化考核调整全流程证据

结语

在国企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构建合法合规的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机制,既是提升组织效能的必要手段,更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必然要求。建议国企建立"制度分层化、流程标准化、证据数字化"的三维管理体系,每季度开展机制健康度评估,重点核查制度衔接性、程序完整性、证据充分性三大维度,真正实现人员结构优化与合规底线坚守的动态平衡。
原创杨翠菊,殷花

关于劳达国有企业用工市场化服务

劳达laboroot由国内知名劳动法与员工关系专家魏浩征先生于2005年创立,是在人力资源合规与劳动法专业服务领域深耕20年的专业机构。我们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合规解决方案、劳动法咨询、组织变革战略规划、智库研究及专业培训等服务。近年来,劳达深耕国企改革领域,在以下专业服务板块建立了显著优势:

1.国企用工合规盘点与规章制度重整服务

2.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机制设计服务

3.国企“六定”设计服务

4.国企“职位、薪酬、绩效”三系联动激励机制设计服务

5.国企市场化改革中的人员安置服务

6.国企组织人事合规顾问

凭借对国企治理特点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劳达已构建起完整的国企改革解决方案体系。劳达专业团队深谙国企劳动用工管理的痛点与难点,擅长将劳动法律法规与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有机结合,实现合规与管理的双重提升,助力国企顺利完成市场化用工改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