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工资真相:从数据看打工收入全貌
在某职场社交平台,有985毕业生将月薪2万视为“侮辱价”。而在中国青年报针对0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网络评论区也不乏年薪百万的“经验之谈”。但这些高薪案例究竟多大程度能代表中国的工资真相呢?不妨把你的职业和月薪打在公屏上,看看有多少月薪过万的“大佬”。
中国打工人规模与平均收入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有多少人在打工。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就业人员为7.47亿人,占全国14.13亿人的52.8%。这意味着全国差不多一半人在打工,另一半如老人、小孩和缺乏劳动力群体,靠打工人供养。
那么这7.47亿打工人的人均收入是多少呢?
2021年,全国打工人共创造27.74万亿元到手工资,平均到7.47亿人,人均每月到手3094元,这就是中国全体打工人的平均月薪。可能有人会质疑,之前不是说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吗?其实这两者并非同一回事,后面会详细解释。3094元的月收入在北上广深可能不够看,但在广大三四线城市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当然,平均数存在“被平均”现象,城里打工收入通常比村里高。
由于2021年部分具体统计数据未完全公布,我们以2020年数据为例。2020年全国有7.5亿就业人口,分为城镇就业人员4.62亿和乡村就业人员2.88亿。2020年,全国4.62亿城镇就业人员人均月薪为6462元,不过这是未交社保前,到手估计5800元左右,仍是全国所有打工人平均月薪2808元的两倍。由此可见,打工去城里更有出路。而且在城里好单位,年收入可能更高。
城镇打工人细分收入情况
我国4.62亿城镇打工人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私营单位职工,包括国有单位、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企和港澳台企业职工等,这类单位底蕴厚、实力足,工资较高。2021年,全国非私营单位人均年薪达10.68万元,人均月薪8903元。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有1.7亿人,占全国7.5亿打工人的22.7%,约为全国打工人的五分之一。
当然,10.68万年薪是全国平均水平,各省有差异。人均年薪高于10万元的省份有8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西藏和青海,其他23个省份在10万元以下。可见,高薪地区集中在北上广和江浙沪。
另一类是私营单位职工,这类单位一般由老板个体私营,规模较小,利润难与大企业相比,工资也较低。2021年,城镇私营单位职工人均年薪6.28万元,人均月薪5240元,只有非私营单位人均月薪的59%。不过,私营单位就业人数不少。
2020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数为2.92亿,比非私营单位多1.22亿人,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3%,大部分城里人在私营单位打工。但私营单位平均年薪超过10万元的省份一个都没有,最高的北京平均年薪为9.06万元,其他省份都在9万元以下。这也体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和大型股份公司更受追捧的原因,工资待遇差距明显。
各省份工资差异
说完全国平均水平,看看具体省份差异。还是以2020年数据为例,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最高的5个省份分别是北京、上海、西藏、天津和浙江,人均月薪分别为1.48万元、1.43万元、1万元、9557元和9054元,在这些省份的事业单位或大型企业月入过万并不罕见。
最低的5个省份是河南、黑龙江、山西、吉林、江西,人均月薪分别为5853元、6213元、6228元、6500元和6515元,与高薪省份相比,基本只有其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水平。不过在非私营单位上班,再差也有6000元左右工资保障,私营单位工资则更低。
2020年,全国私营单位职工平均月薪是4811元,最高的5个省份分别是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和西藏,人均月薪分别为7550元、5609元、5319元、5043元和5030元。可以发现,私营单位工资最高的省份大多5000多元,而非私营单位工资最低的省份都6000元起步,私营单位最高值比不上非私营单位最低值,再次说明打工地区不同,回报差异大。
城镇私营单位工资最低的5个省份是黑龙江、吉林、山西、甘肃和河北,人均月薪分别为3224元、3510元、3575元、3648元和3745元,东北三省中的两个占据倒数第一和第二,可见东北收入相对不高。
各行业工资差异
再看看行业差异,刚好高考填志愿可以把薪酬作为参考。国家统计数据将就业人员分为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教育、房地产、金融等19个行业,并给出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无论是私营还是非私营单位,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都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
在非私营单位,这三个行业平均年薪分别为17.75万、13.99万和13.34万元;在私营单位,人均年薪分别为10.13万元、8.29万元和7.22万元,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年薪相差约5万元。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都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在非私营单位,三个行业人均年薪分别为4.85万元、4.88万元和6.39万元;在私营单位则为3.9万元、4.23万元和4.33万元,换算成月薪基本都在三四千元左右,相差不大。这表明进入不同行业对工资收入影响极大,也就有了所谓的“天坑专业”,比如理工科的生化环材,文科的哲学、历史、考古等,这些专业毕业相对不好找工作或工资收入低。当然,这只是大体情况,像上海的采矿业,2020年人均年薪达到30.68万元,比上海的金融业还高,堪称全国之最。
乡村就业人口与农民工收入
上面提到的都是城镇打工人工资水平,别忘了中国还有2.88亿乡村就业人口,其中相当部分是农民,农民种地收入有限。2020年底,我国有5.09亿农村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工资只有581元,是城镇居民的四分之一,所以想打工赚钱还得进城。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截至2021年,我国有农民工2.93亿人,平均月收入达到4432元。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收入最高,人均每月4787元,东北地区农民工收入最低,人均每月3813元,比在农村种地强很多。
那么之前广为流传的“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它指的是家庭总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数后,每个人可支配收入不足1000元。比如老王家有老王夫妇和两个孩子共四口人,老王夫妇月薪每人2000元,每月家庭收入4000元,除以4口人,每人可支配收入刚好1000元。
所以“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把老人、小孩等不上班人口也算进去了,并非指6亿打工人月薪不足1000元。毕竟现在各省份法定最低工资每月都在1600元以上,有的省份还超过2000元,若真有人开月薪1000元工资,都可以直接打劳动局电话了。
在全国7.5亿打工人中,能达到年薪10万,就超过了23个省的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水平,能进入体制内、外企或大型公司,足以让2.92亿私营单位职工和2.88亿乡村就业人口羡慕。若从事互联网、科研、金融行业,更是跻身三大高收入行业。
从当前环境看,有份稳定工作已属不易,身边很多一二线城市打工人都感受到裁员压力,所以考公考编人数越来越多。前几年流行“在体制内一眼望到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结果近几年年轻人吃了苦头,瞬间被现实打醒,一窝蜂考公考研,报考人数逐年刷新历史新高。看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身能力有多强,而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环境和选择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