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是亡国之君大多都没有什么好的评价,不过在这其中也是有特殊之人的。大明的最后一位君主崇祯就是一个例子,因为他的逝世很悲壮,所以后世在提到他的时候也都是唏嘘感叹偏多。



每当提到大明王朝的覆灭,后世总是一阵惋惜,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大明当年也能有不一样的选择。

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他曾派人去和崇祯和谈过,并提出了三个条件,只要崇祯能够答应他的三个条件,李自成就撤兵,遗憾却被崇祯拒绝了。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当年的往事吧。



一、三个条件

必须要说的是李自成也不是第一位要和崇祯谈判的人,当年在皇太极坐上汗位后就曾派人去和崇祯谈判过,皇太极也是想要和大明议和的,当然最后的结果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崇祯并没有同意。



先看看皇太极当年的条件,首先就是两国要有来有回,怎么有来有回呢,大明每年需要给自己也就是后金黄金万两,当然后金也不会白拿大明的钱,他们也会给大明一些物品。其次就是将大明所关押的满人都给放了,其实这一点还是能够接受的。



最后一点就是崇祯所接受不了的,皇太极希望大明能够将自己所打下的地盘都划给他们,简单来说就是想要和大明共同治理这一片天下,可以想想崇祯会不会同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皇太极还没有让崇祯将整个天下分一半给他呢,对当前大明来说,要是能够答应皇太极的条件就能够减少最大的一个敌人。甚至能够利用皇太极的力量来对抗这些起义军,崇祯最开始是很生气的,但他并未当即就拒绝,而是让陈新甲去处理这件事。



当时陈新甲确实是派人去处理这件事了,遗憾的是皇太极觉得看不到大明的诚意,于是就表示要面见崇祯。后面的事情完全就是崇祯的问题了,为什么陈新甲要来处理这件事还不是因为崇祯,但崇祯却因压制不住文臣集团牺牲了陈新甲。



在陈新甲被杀后,还有谁敢去办这件事,所以就不了了之了。通过这也能够看出在很多事情上崇祯并不能完全做主。不得不说的是之后的李自成所提出的条件和皇太极相比就好很多了,甚至能说相对能让人接受。



在李自成兵临城下后,他就派人去和崇祯和谈,他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点和皇太极还是很像的,他要求崇祯将他已经打下这些地盘都给他,其次就他要一万两的经费,最后一点他愿意为崇祯南征北战,但是他不会去拜见崇祯。



接下来就来看看这三点,首先就是第一点,李自成本就是从西北起兵的,并且经过多年的征战,他在西北的地位和声望是完全高于大明的,甚至能说当前的西北所有权已经不属于大明了。



所以李自成要求将西北给他不过就是想得到崇祯和大明的承认,是想要得到崇祯的一个认可。当然大明向来是有一个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是以崇祯内心肯定是不愿同意的,退一万步说,要是当年崇祯早早就能够松口将西北给李自成是不是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其次就是李自成所说的第二点了,别说是站在李自成的角度了,就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李自成麾下的这几十万大军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年,怎么也不能什么都得不到。要不就是前进一步,封侯拜相,既然不能前进,那崇祯怎么也应该给予他们一些酬劳。



一百万两银子,对于一个泱泱大国来说确实是不算多,遗憾的是当前的大明在经济上根本就不能算是泱泱大国。崇祯要是真的能这么有钱,还至于连军费都付不起。后期给吴三桂的军费已经是崇祯从这些大臣们的口袋中扣出来的了。



其实通过之后李自成的清洗也能够看出,这些大臣都是很有钱的,能够搜出两千万两白银的大臣们,却连一百两都拿不出。崇祯当年所说的话确实是正确的,这些大臣确实是亡国之臣,最后一点就是封王。



可以说历史上的这些枭雄们都很执着于称王,从最开始的韩信到之后的李自成乃至吴三桂,都很执着于称王。李自成甚至还承诺会帮助崇祯去攻打女真,其实和皇太极相比,李自成确实是有诚意的。不过皇太极的时候崇祯就没有答应,遇到李自成他自然也是会拒绝的。



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此有人觉得崇祯太过于死板,毕竟可以设想一下,要是崇祯答应了李自成就能够和他联手将女真给歼灭,等到女真被歼灭后,整个国家就只有李自成这一股势力了。这一点可以效仿之后大清是怎么除去吴三桂和他的势力。



最开始采用安抚的方法,等休养生息后,就开始一点点削弱李自成的势力,最后再将他除去。并且李自成能够给予崇祯帮助的那也不仅是在军事上,还可以让李自成去清算大明的这些贪官们。



查抄来的财产分一半给李自成,他定然是愿意的,即使是大明只能得到一半的财产,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无论什么时候经济都是最重要的,就大宋军事实力如此欠佳的情况下,它们还能够延续这么多年,其中就是因为有强大的财政支撑。



并且后世再看当年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就能够发现或许当年李自成根本就没有称帝的想法。在李自成的身上也能够看到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他的起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能让自己衣食无忧。



他当时所想的就是自己能够占据一个小地盘,能当西北的土皇帝,这就是他最远大的志向了。显然崇祯并不是这样想的,在崇祯的心中自己是皇帝,他李自成是什么身份不过就是一个农民一个草寇,敢染指江山,他绝不能退步。



大明的祖训就是不能割地赔款,更不要说还是将土地割让给这样的人,士可杀不可辱,作为一国之君他怎么能低头。帝王身上的傲骨也不能让他答应,并且要是真的答应了,百年后他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列祖列宗,是以他选择了一条悲壮的路。



三、结果如何

退一万步说,若是当年崇祯真的答应了李自成的三个要求结果会如何,首先崇祯表示同意后在朝中肯定就会发生很多“死谏”事件,这些迂腐的文臣们肯定要闹腾崇祯一番,这一次崇祯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没有像上一次一样将大臣推出顶罪。



他的魄力让他承受住了压力,在那之后每天都会有大臣上奏,反对这件事。崇祯肯定是不能一直坐视不管的,他要么就是用强硬的手段让这些大臣再也不敢说话,要么就是收回自己对李自成的这些待遇。



无论是哪一点都会引起整个大明内部的动荡,不要忘记了,当前的大明已经足够混乱了,大明能够承受得起的吗?

上文也说李自成允诺会帮助崇祯一起对抗后金,但这两支军队之前是敌对关系,也没有经过时间来磨合,直接就将他们放到战场上。



没有默契仅仅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弊端,就是害怕这两方军队不能是和平共处,导致军队的哗变,这才是最值得担忧的点。不要忘记了大明的军队怎么也是正统出身的,他们怎么可能会看得上李自成的军队,同时李自成的军队也看不惯大明的军队。



结语

最让人不愿看到的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这两方军队内斗的时候,给了女真机会,让皇太极坐收渔翁之利,依靠当时的局势大明的命运是已经注定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