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贝壳图标
在闽东宁德的海岸线上,贝壳孕育珍珠的故事代代流传。如今,这一自然智慧被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检察院融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以“金贝壳”为名,打造出一张守护青少年成长的法治名片:既如贝壳般包容成长中的“沙砾”,又以法治之力助力青少年向阳而生。这一品牌如何从无到有?它的创新实践为基层未检工作提供哪些启示?记者深入探访,揭开“金贝壳”的法治密码。
缘起:从海洋智慧到法治隐喻
“每个孩子都可能经历成长的‘沙砾’,我们的使命是让法治成为孕育珍珠的力量。”蕉城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黄清满的比喻,道出了这个品牌的核心逻辑。
这一理念在2019年落地生根。彼时,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引发社会关注。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汤某某盗窃案时,通过多轮深入交谈、走访其家庭学校社区,发现汤某某家庭情况特殊:母亲离家七八年,父亲无固定职业且酗酒重病,无力监护。兄弟俩生活无依、缺少管束,汤某某带着10岁弟弟实施盗窃。这起案件暴露出家庭监护缺位、法治教育滞后等问题。
荣获全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因案而发、履职延伸,蕉城区检察院总结办案经验,推出“金贝壳”未检工作品牌,构建起“司法保护+社会共治”的防护网 。“金贝壳”未检品牌以“包容沙砾、孕育珍珠”为理念,构建“1+N”法治教育体系:以“金贝壳法治课堂”为1个核心阵地,研发覆盖幼儿园到高中的分层课程;通过家长云课堂、法治夏令营冬令营、模拟法庭等N维延伸场景,形成“课堂+家庭+社会”的教育闭环。
开展“与法同行 护航成长”模拟法庭进校园普法活动
“金贝壳”品牌运行6年来,成绩亮眼:累计研发法治教育课件30套,开展普法活动200余场,覆盖3万名师生家长;“金贝壳”法治微课堂获评全省检察机关新闻宣传工作“百优”新媒体品牌栏目,“金贝壳”未检法治宣传入选全省检察宣传工作典型事例,“金贝壳”未检团队被授予全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实践:让法治教育“鲜”味纷呈
“妈妈,视频里被欺负的小雨好像我们班同学。”近日,在东侨某小学门口,家长陈女士被女儿拉到校门口的LED屏前。屏幕上播放的正是“金贝壳”团队拍摄的《青春自护》系列微课堂。检察官将真实案例改编成情景剧,邀请师生共同出演,用“身边事”讲“法理情”。
“金贝壳”普法情景剧——向校园欺凌说”不“
这种“沉浸式普法”效果显著。参与拍摄的学生小林告诉记者:“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它时刻保护着我们。”数据显示,该系列微课堂上线后,全区数万名师生及家长成了忠实“粉丝”,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得以提升。
检察干警林华介绍:“我们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围绕防校园欺凌、性侵、毒品、网络诈骗等主题,制作特色课件,搭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标准化’课程库。引入专业团队,把典型案例、检察建议转化为情景剧、沙画微课,通过检察、教育、团委、妇联多部门官网、官微发布,累计点阅量近70万人次。虽说有一定效果,但我们明白,家庭对青少年成长同样关键,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为此,2024年,蕉城区检察院联合专业机构打造“金贝壳家长云课堂”,采用“线上直播+线下互动”模式,已助力1200余个家庭改善亲子关系。在湖滨社区家长沙龙上,家庭教育指导师郑如星的讲解,让家长们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沉迷网络,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压力。
开展冬令营户外拓展活动
林华分享了一个案例:未成年人小吴曾因盗窃被不起诉,其父母通过7期家长课程学习后,从“失望放任”变为“定期参加亲子法治实践”,小吴如今已重返校园。
寒风凛冽的冬日清晨,蕉城区金蛇头村却涌动着法治暖流。20名小学生化身“反诈小卫士”,与检察官在户外拓展中破解“诈骗剧本”;社区法治课堂上,少年们通过桌游体验“人生法律关卡”……2024年寒假,“金贝壳”法治冬令营系列活动再次点燃青少年学法热情。三年来,这样的法治夏令冬令营已举办23期,惠及城乡学生1000余人。
创新:破圈融合的“法治+”探索
“同学们,什么是毒品?它最早有什么用?”今年2月18至20日,蕉城二小、南埕学校等校开展特别的“开学第一课”。“金贝壳”团队打造《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毒品离我们有多近?》法治微课堂,采用“家校联动+校园共学”模式,检察官以真实案例结合图文资料,打破大家“毒品犯罪遥不可及”的错误认知,揭示毒品危害。
开展“开学第一课”普法活动
在宁德市实验学校的法治课堂则是另一番景象。检察官带领学生观看《聚众与斗殴——电影里的普法剧》,通过剖析案例,普及聚众斗殴等未成年人易涉违法犯罪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守法维权。
这是“金贝壳”团队深化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开启“法治进校园、菜单式普法”模式。团队针对不同群体设置多主题“普法菜单”,学校按需“下单”,提升普法精准度与实效性,助力“法治示范校”建设 。
除了独具匠心的普法教育,“金贝壳”团队还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持续开拓。他们搭建“智慧网格+春蕾安全员”机制,让综治网格员化身“春蕾安全员”,拓宽线索渠道,细致摸排隐患;创新“检察官+大数据模型”模式,打造涉案未成年人数据库,精准分析、分类施策;搭建军地检察协作桥梁,成立军人家庭未成年子女关爱联盟;升级完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法治学习乐园。从线索排查到精准帮教,再到特殊群体关爱和教育阵地建设,“金贝壳”构建起全方位的“预防—干预 —矫治 —救助”保护网,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参观
近期,未成年学生小吴因家庭困难面临就学难题。2月20日,“金贝壳”团队携手宁德市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与公益委员会、区社区矫正中心,帮小吴解决了学费问题,送去温暖与希望,助其树立信心。
品牌创建以来,共为12名未成年被害人申请司法救助金53万元,为30名被害人开展心理咨询167次,社工帮教46人次,对30户被害人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为被害人办理就学转学3人。
“金贝壳未检工作团队在探索司法尺度与司法温度平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蕉城区检察院未检工作团队负责人说,该模式的可复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精准化供给,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法治套餐”,破解“一刀切”难题;社会化协同,构建“检察+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的综合防护网;新媒体助力,让普法可感可触可见,形成寓教于乐新常态。
夕阳西下,在蕉城检察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一群学生围着“法治成长树”挂上心愿卡。“愿我们在法治灯塔下健康成长”——卡片上的稚嫩笔迹,正是“金贝壳”品牌最好的注脚。
来源:福建法治报 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