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军书记)
2024年是八一学校小学部成立的第十年。十年来,小学部用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依托八一教育集团的优质资源,不断在创新、创造中迎接教育变革。从“为教而学”到“为学而教”,在这场变革中,人人躬身入局,是深度参与者、观察者,也是评价者和协作者。我校教师和管理团队把对变革的理解、思考,以及变革带来的阵痛和冲击,借助高品质的教研,有效地转变成了教学新理念、新构架、新设计,让变革润物无声。
01
教研体系:精准构建与深度实施
面对一次次挑战和变革,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头脑风暴、焦点讨论,最终指向的都是对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多维度研读和多元化使用。
我们把新课标学深学厚,让课标中的每一句话,都能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中找到归依;把新教材领悟透彻,让教师的每一个教学思考都能有理论支撑;把市、区级培训的过程真正看作是练内功、增智慧、明理念、提素养的福利;把外出学习的过程真正看作是与名师大家、教育同行互动、释疑、内沉的契机,让已有的思考更加深入,并坚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02
课程体系:全面优化与迭代升级
在课程设计上,学校实现了学科课程体系的系统化与迭代升级,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例如,随着京西稻在八一校园里“扎根”,2020年秋季,八一学校十二年一体的京西稻主题课程构建计划开始实施。此后,小学部进一步优化课程,将“三山五园”跨学科课程研究与学生研学相结合,推出学部通识课、年级准备课、实地探究课、成果展示课四类课程。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地处“三山五园”的位置优势,依托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与丰富的历史资源,精心遴选圆明园这座“文化宝库”中的内容并拆解为若干模块,按照知识深度逐渐递进的原则,巧妙地将其融入日常多学科的教学中,形成跨学科的课程特色,实现“内容有主题,知识无边界”。
03
教学设计:突出核心素养与实践创新
在八一学校小学部蓝图绘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从挑战中看到了自身的潜力,尝试改变自己当下的状态,从浮光掠影走向深度理解。
以数学教研组为例。本学年,数学教研组的落脚点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对接的核心素养重点落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上。因此,教师尤其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备课组进行单元整体设计,让理论学习有落实,活动设计有依据;教研组内研讨注重说单元、说活动设计,并不断修改完善;做课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应对能力最为欠缺,因此,教研组首先在评课时重点关注这个问题,备课组再改进教学设计,固化成果,形成资源库,实现组内共享。
04
教师研修:借助技术赋能与专项提升
学校启动了技术赋能项目和学科教师专项提升项目,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能力。技术赋能项目如智能教学平台的应用,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互动性;学科教师专项提升项目则通过专家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强化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们采取“研训导一体化”的教师研修方式,一是搭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框架;二是建立教研、科研、培训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融合机制;三是提供“研训导一体化”工作范例。
我们通过变革教师研修方式,引导教师紧跟市、区教研,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我们根据学科教学规律和教学过程,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质量监控等环节,梳理各学科教师的基础性发展纲要,提出教师专业思想、必备知识、学科技能等基本要求,明确教师基础性发展任务,为进一步提升研修水平奠定基础。
变革是有挑战和难度的,教师离开舒适区,一定会有阵痛,但阵痛又恰恰是重生归来的起点。在这条由教育家精神领航的征途上,每一位筑梦者都将继续以无尽的爱与智慧,为学生们绘制出一幅幅通往未来的宏伟蓝图。
作者|沈军(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
编辑|京教君
来源|教育家、海教思维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