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部署要求,近年来蓬江区卫生健康局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列为“健康蓬江”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化特色,着力构建覆盖全域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基层服务能力“双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


在多措并举下,蓬江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增效,中医药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区中医诊疗量稳步上升,2024年超55万人次,较2019年显著增长。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从2019年的52.12%提升至68.30%,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超86%。

构建中医药服务网络

走进荷塘镇卫生院中医馆,针灸治疗室、康复治疗室等一应俱全,居民纷纷赞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

这是蓬江区开展中医药优质服务的一个缩影。自推进标准化中医馆建设以来,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升级中医馆硬件设施,配备针灸、艾灸、中药熏蒸等基础设备,并有部分中医馆采购智能疼痛激光治疗仪、三维牵引仪等先进器械,有力提升了基层中医诊疗硬件水平。

此外,创新“中医阁”下沉模式。2024年,蓬江区杜阮镇卫生院建成全区首个村级中医阁,将服务延伸至“最后一个公里”。

在社会力量协同发展方面,放宽社会办医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流程,鼓励连锁化、品牌化中医诊所发展。目前,蓬江区备案中医诊所有42家,覆盖所有镇街,形成“公立机构保基本、民营机构补特色”的服务格局。

激活人才链与文化根

近年来,通过“师承考核”“确有专长考试”等路径,挖掘本土中医药人才。其中,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人才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借助“3个100 人才工程”,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签约合作共建中医专科联盟,推动省级专家团队每月下沉坐诊,为基层中医药事业注入新活力,为中医药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不仅如此,蓬江区还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 6 所学校开设“中医药文化特色课”,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棠下初级中学,记者看到这里凭借自身地理位置优势,打造了2500 多平方米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园。通过中医药文化与教学、校园管理、课外活动、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开设中医药融合科组拓展班,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破解资源与强化特色

为打破基层中医药发展的资源瓶颈,蓬江区积极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共建专科联盟。其中,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与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引入“无痛蜂疗法”“雷火龙灸”“岭南膏方”等特色技术,成为五邑地区首个“岭南治未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在区域内树立了特色中医服务的标杆。

为推动差异化发展,蓬江区鼓励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打造 “一馆一特色”。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焦“岭南膏方”研发,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开发针对慢性病、亚健康人群的个性化膏方;荷塘镇卫生院专攻骨关节病康复,发展督脉灸疗法(姜疗),丰富服务项目;环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打造健康管理闭环服务。通过差异化定位,基层机构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互补共赢格局。


荷塘镇卫生院为群众开展督脉灸项目

“小切口”推动“大变革”

目前,蓬江区 9 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完成标准化中医馆建设,中医馆内设施设备齐全,配备针灸针、艾灸、拔罐、中药熏蒸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能提供 15 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

在特色专科方面,棠下镇卫生院中医馆、环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被评为江门市基层特色专科;白沙街道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成为区域内的示范中医馆,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


环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诊疗环境

同时,还推动了临床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岭南蜂疗”“岭南膏方”等具有特色的项目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成功申报为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服务体系全域覆盖,技术传承成效显著。

全区中医药建设初见成效,学生健康知晓率提升至90%。6所中小学校的中医药种植园已基本建设完成。其中,棠下初级中学的中草药种植基地,成功申报为江门市科普基地;举办相关中医药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年,推动了中医药文化从“小众传承”向“大众认同”转变。文化传播深入人心,健康理念全域渗透。

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通过织密服务网、激活人才链、深耕文化根,全区在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蓬江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蓬江区卫生健康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