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秀财取经
- 编辑||秀财取经
穷人拼命,富人惜命!所处的梯队不同,其段位也会不尽相同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与命运博弈。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每个梯队的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解药。而你,此刻是不是正在处于第四梯队?
第一梯队(十亿级财富):这批站在财富金字塔尖的隐世者,早已褪去浮华外衣,正上演着现实版"向天再借五百年"。
那些六七十岁的资本大佬们,拼命大半生终得功成名就。当钱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一个数字的时候,延年益寿已经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目标和追求。
武当山修行、五台山祈福、南岳禅修这些在普通人眼里看似滑稽的“作秀”,或许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他们很清楚光是心灵修行是不够的,所以价值百万的干细胞注射液已经成功取代了那些山珍海味,美酒佳肴。
他们的社交圈层也不再是人人梦寐以求的高端酒会,而是更喜欢去寺庙里当义工。他们用定制版道袍取代名牌西装,除了彰显自己的清新脱俗,也是在告诉别人:他不愿意被人打扰,更不愿意再被人惦记!
也许此时,最令他们辗转难眠的,不是纳斯达克的指数波动,而是体检报告单上某个异常指标。毕竟,他们不想成为小品演的那样:钱还在,人没了!
第二梯队(千万至亿级财富):这个阶层的人往往都是西装革履的永动机。他们通常是左手攥着茅台酒杯,右手划着纳斯达克K线图。手机里存着六个私密微信群,从干细胞抗衰到元宇宙投资,仿佛就没有他们不知道的,
他们办公室挂着"天道酬勤"的墨宝,手机里装着六个时区的时钟,最怕错过硅谷凌晨三点的创投会议。
这群45岁上下的焦虑征服者,胃药和褪黑素已经是贴身常备,体检报告比商业机密藏得还严实,生怕被对手知道。甚至车里装着两个冰箱,一个装胰岛素,一个装燕窝。还美其名曰:"这叫健康对冲!"
凌晨两点,当他们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周围无数个灯火通明的CBD写字楼,哪里有他们永远不敢停下的理由。
第三梯队(百万级):最近流行个段子:"中产三件套,房贷、医美、护工找,学区房里熬到老。说的就是第三梯队的人群。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学区房战役的主力军团,周末轨迹精准得如同瑞士钟表:8点英语私教,10点奥数冲刺,12点马术体验。主打一个自我感觉高端。
他们的奢侈品不再只是配饰,而是社会定位的摩尔斯电码。爱马仕包包装着单位食堂饭盒,劳力士腕表下压着房贷计算器。家长群里的每一条语音都经过声纹加密处理,朋友圈的马尔代夫九宫格必须卡在周三下午三点发送,这是他们精心计算的点赞高峰时段。
这群35岁左右的都市中产,在学区房、医美贷和基金定投的三重奏中,维持着脆弱的中产体面。
嫌弃老家人"土",又学不会真有钱人的"雅"。一边骂着资本割韭菜,又一边死性不改的想从基金里捞一把大的。
要我说,百万中产就像超市里的临期酸奶—,看着光鲜,心里慌得一批。但话说回来,谁不是一边吐槽内卷,一边给孩子报班呢?生活嘛,就是个痛并快乐着的养成游戏。
第四梯队(十万级):这个阶层的人群可以说是民间国际战略研究院的骨干成员,没事就喜欢拿着手机运筹帷幄,喝点酒就开始喜欢“决胜千里”。
他们的知识版图横跨俄乌战场和国际局势,手机里装着三个以上新闻聚合APP。通常酒过三巡,这群"爱国键盘侠"能就一个国际消息展开三小时激辩,最后不管谁输谁赢基本都是不欢而散。
虽说这个阶层的人都是犟种,但也不得不说,这个阶层人群也是最爱钻研的,知道买不起房就专心研究《租房避坑指南》,明白挤不进圈子就把朋友圈打造成《楚门的世界》,炒股总亏钱就改行卖《韭菜收割指南》。
同时,他们也是活得最通透也是最割裂的。瞧不上月入过万的小商小贩,却又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趾高气昂。骂着当老板的剥削,却又天天做梦都想当老板。甚至,很大一部分人可以用拼多多的价格活出小红书的质量!
要我说,十万工薪就像自助餐厅的凉菜,看着选择多,其实都是垫肚子的。但话说回来,谁不是一边吐槽生活,一边给老板的朋友圈点赞呢?这年头,能笑着活下去的,都是自己的英雄。
不管认不认同,当今社会的现象就是如此:顶端者在参透生死,中部在透支生命,底部在指点江山。各个阶层有各阶层的活法,穷人有穷人的煎熬,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不必过于攀比。
这年头,能笑着活下去的,都是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