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至今,已然 30 个春秋,有一件事始终在我心头萦绕,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犹记得初为人师之时,学校学生所需的教辅资料皆由老师直接向书商征订。那时,我们会与教辅资料的经销商展开激烈的讨价还价,软磨硬泡,使出浑身解数,只为替学生争取到最为实惠的价格。就拿一本定价 100 元的高三总复习资料来说,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往往只需 30 多元便能为学生拿下。每当看到学生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获得宝贵的学习资料,我们内心的喜悦简直无法言表,那种满足感甚至远超自己逛街时以低价淘到超值衣服的快乐。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却让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家长向有关部门举报,声称教辅资料的价格过于昂贵,并且怀疑部分老师在征订资料的过程中私拿回扣,从中牟取私利,多收了学生的钱。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了教体局的高度重视,随即出台了相关文件,明令严禁学校教师直接向书商征订资料,规定所有资料的征订必须遵循规范流程,即所有的教辅资料,只能通过新华书店进行征订。



自走新华书店这一途径之后,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首先,我们发现教辅资料的选择范围大幅变窄,老师失去了选择资料的自主权。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新华书店发来的资料,毫无选择的余地。有时,新华书店提供的资料与我们学生的实际学情严重不匹配,根本无法直接用于教学。无奈之下,老师只能亲自组卷组题,然后自行印刷给学生使用。然而,令人无奈的是,征订的资料不仅花费了钱财,最终却毫无用处。

再谈到教辅资料征订的价格,原以为没有了教师在中间吃回扣,教辅资料的价格理应大幅降低,让学生受益更多。可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曾经两三折就能轻松拿到的书,如今走新华书店的正规途径之后,全部变为正价出售。原本只需二三十块钱就能买到的书,现在学生至少得掏出八九十块钱。



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何在没有了教师可能存在的违规操作,征订途径也愈发规范的情况下,最终到达学生手中的书却变得更加昂贵?这中间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是新华书店的运营成本过高?还是其他我们未曾知晓的因素在作祟?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

“很简单,原来的书籍虽说是教师直接与书商对接,虽然可能存在吃回扣但是选择范围大,谁都不敢乱抬价,现在统一新华书店相当于是垄断了,垄断经营自然价格会不一样。”



“其实书商也得三折左右,其余的钱哪去了?教育局,教科院,校长,教导主任,你去问问就知道了!”

“只要程序合法,就是公平公正,就是合法,哪管权力与资源垄断?这是当代的法制公平观。”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教辅资料作为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其价格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过去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或许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但如今在追求规范化的过程中,却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改革的道路上还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考量和调整策略?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往往不遗余力,可这种重视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被某些环节所利用,从而导致了教辅资料价格的不合理上涨?这一系列的疑问,都亟待我们去寻找答案,以保障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且价格合理的教育资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