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一位县委书记踩着自行车扎进田间地头,直至临终前书写“为人民服务好”的绝笔,王伯祥用一生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初心;三十年后,寿光的蔬菜大棚仍能听见他的回音,其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镜鉴。

他的改革胆魄,源自对百姓困苦的切肤之痛。当北方寒冬只有萝卜白菜时,他顶着“砍青苗”的骂名推广大棚;当寿北盐碱地颗粒无收时,他带着二十万民工住进荒野。有人说他冒险,他却说:“百姓饿着肚子才是最大的风险。”这种将乌纱帽置于群众利益之后的决断,让改革不止于口号,而是化作三元朱村大棚里第一茬黄瓜的清香,化作寿北滩涂上第一片棉田的白浪。

从盐碱荒滩到万亩良田,从白菜滞销到蔬菜王国,王伯祥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答卷。他的故事,是改革年代的奋斗史诗,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灯塔。斯人已逝,但他“赤子之心,大地为鉴”的情怀,将继续照亮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王伯祥留下的,不仅是“蔬菜之乡”的金字招牌,更是一把标尺:衡量干部的不是高楼广厦,而是百姓是否愿意把自家的热炕头让给你坐。那些穿越时空的窝棚灯火,依然在提醒为政者:民心在田埂上,丰碑在泥土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