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举行。这是中关村论坛今年首设的残疾人领域平行论坛,论坛现场发布了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和15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3月29日,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举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本次论坛以“科技有爱,共创美好世界”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共同探讨通过助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助力残疾人享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正在全方位赋能残疾人,为残疾人跨越鸿沟、超越障碍、摆脱困境带来新的希望,为实现‘平等、融合、共享’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在致辞中表示。
据了解,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科技在改善残疾人功能、促进残疾人发展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科技助残既是服务残疾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应用场景。”中国残联计划财务部副主任刘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科技助残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残联与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为加快助残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残疾人工作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同时,紧密围绕残疾人科技需求和助残工作需要,推动助残科技研发,并积极推动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论坛现场发布了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和15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活动现场发布了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名单,包括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苏州市和浙江省杭州市等9个地区。15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也在论坛上发布,充分展示助残领域前沿技术创新最新成果,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助残科技创新信息和知识传播。
其中,清华大学李路明团队自主研发32通道植入式“人工脊髓”,完成四例临床试验,可帮助截瘫患者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站立和行走;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基于全自研国产语音大模型,集成语音转写、合成等关键技术,可广泛用于听障群体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昌平实验室刘河生团队的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pBFS),可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精细剖分个体大脑功能分区,精准解析脑环路,为脑功能疾病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支持。
来源:新京报
记者:叶红梅
编辑:宣佳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