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模式口的运煤垛子。醇亲王奕譞途经这里时,曾留下“千仞石如壁,一线路如掌”的诗句。

“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在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这样写道。正是在磨石口这个好地方,祥子牵着三匹不大体面的骆驼,逃回了北平。

磨石口位于京西翠微山下,其成村年代已久不可考。在金受申所著《北京的传说》一书中,磨石口村先民在神鸟和卖墨货郎的指引下,在村西头发现了磨刀石,人以物聚,随着对石材的开采,原本荒芜的小村落不断扩大,磨石口的村名由此而生。

千百年来,清脆的驼铃声响彻在这条三里长街。出产自大西山的煤、灰、建材和各类干鲜果品,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京城。繁荣的经济、险要的地势催生出了一座繁华的商镇,有明一代,这里甚至还成为帝国情报集散的重要枢纽。


驼队经过模式口过街楼。


行走在京西古道上的驼队。

民国初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古镇再一次名声大噪,一时间被誉为“诸村之模式”。

1905年,在兴办实业、抵制外国资本的目标下,北京第一家民族资本电业公司——京师华商电灯公司成立。虽然名为“电灯公司”,华商还兼营包括发电、送电在内的各类业务。


华商电灯公司建成初期的厂区全景照片。


1924年发行的华商电灯公司股票。

随着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华商公司经过考察,准备在永定河畔建设新电厂。新电厂向京城输电,要沿着磨石口古道埋设电线杆。因电线杆需占用农田,企业与乡民之间的矛盾竟难以调和。最终,磨石口村乡绅李堪(字雅轩)出面协调,约定华商电灯公司占用磨石口村民土地的同时,为全村通电、兴办小学,并招募村民成为电厂工人,线路的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

1922年2月,电灯在磨石口村点亮。近水楼台的磨石口村成为北京第一个通电的村庄,而此时的北京城里,通电家庭尚不足一成。


位于模式口大街的北京第一通电村博物馆,展示了乡绅李堪(右二)的照片。


矗立在模式口古道一侧的电线杆,清晰可见。


经模式口运柿子进城的驼队,与古道相向而行的电线杆和电线成为了寻常的背景。

电厂的兴建不仅满足了用电需求,还给京郊古村磨石口带来了一场生产、生活的变革。1923年,鉴于“厂村共建”树立了“新模式”,在李堪的提议下,宛平县政府批准,将磨石口村更名为“模式口”,自此,村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上世纪40年代的石景山发电厂,其前身即华商电灯公司。

除了通电,模式口村还曾有过诸多“新模式”的尝试。抗战期间,一位名叫马季的邮递员,因为不愿为侵占石景山钢铁厂的日本人服务,辞去工作,在模式口村开了一间杂货铺,并且在杂货铺门口立起一个信筒,为过往客商和本村村民代收信件。这间小杂货铺成为了石景山地区最早的邮局“代办所”。1957年,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模式口水电站投入运营,“新模式”再次更新。

如今,改造后的古镇模式口再一次焕新。曾经坚持“不做道场、不受香火、不开庙”的承恩寺,在封闭数百年后,已经改建为燕京八绝博物馆向社会开放。田义墓、法海寺等星罗棋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保存至今的传统民居,得以进一步活化利用。模式口又一次成为京郊古镇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文/马志璞

图/马志璞 侯金梁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