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8日,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二十多位市长和相关官员齐聚华盛顿,罕见地联手对美国联邦政府发出公开警告:立即停止滥用关税工具。他们指出,美国加征关税所引发的贸易紧张局势正在实质性损害北美三国的经济根基,影响数百万人的就业与生计。这场地方政要的联合抗议,不仅是对联邦政策的反击,更是对美国贸易霸权逻辑的一次系统性挑战。
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一边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一边在全球到处加征关税,频繁挥舞贸易制裁大棒。从中国到欧盟,从印度到墨西哥,再到长期的“哥们儿”加拿大,美国的“盟友圈”因关税冲突而四分五裂。如今,就连其国内的市政官员也看不下去了。当哥伦布、哥伦比亚等城市的市长站出来批评联邦政策“制造持久损害”,当加拿大市政联合会主席怒斥关税“正在摧毁国家关系”,这说明问题已经不再是外交博弈,而是国内系统性的不满和利益撕裂。
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从未真正服务于所谓“公平贸易”,而是赤裸裸的经济霸权手段。它通过制造贸易不平衡、恐吓谈判对手、干扰他国市场,来谋求对外经济控制权。关税,成了打压他国产业、捍卫自身垄断地位的武器。这种行为不是保护主义,而是新殖民主义的现代版本。
以美墨加三国为例,美国享受着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现已更名为美墨加协议)带来的巨大红利,跨国资本自由流动、跨境供应链高度融合。然而,当美国面临制造业空心化、选民焦虑上升时,联邦政府第一反应不是改革自身结构,而是反手给邻国加税,试图将责任外推。这种极端自利的做法不仅动摇了区域合作的基础,更在现实中制造了产业萎缩、物价上涨、投资撤离等恶性后果。
对此,最受伤的是地方经济。正如市长们所指出的,加征关税直接打击了工厂工人、农场主、小企业主和跨境贸易群体。城市是最早承受后果的前线,而联邦却仍在政策塔楼里喊着“战略需要”。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荒诞的局面:一边是白宫高谈“经济安全”,一边是地方官员苦不堪言、甚至集体到首都抗议。
而这样的地方反抗,已不仅仅只是北美现象。在欧洲,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地方议会也频频表达对美方关税措施的不满。在亚太,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的企业界也因美方单边政策而叫苦不迭。美国的“关税瘾”正在全球范围内激起系统性反弹,而这种反弹已经不只是来自对手,更多来自它的盟友、合作伙伴、甚至本国基层。
这场以市长为代表的地方抗议,其实是全球“去美国中心化”趋势的缩影。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单靠美国主导的贸易架构,不仅得不到保护,反而被反复“背刺”。自贸区倡议加速重组,去美元化、多边贸易机制逐步成型,南方国家合力构建自主供应链体系,这一切都在削弱美国通过关税操控全球市场的能力。而今天,连美国内部的城市治理者也开始脱离联邦路线,投向“公平、对等、对话”的贸易方向,美国在全球的经济控制力已然动摇。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联邦政府加征关税是出于保护本国产业和工人利益。但问题是,保护不是掠夺,恢复产业不是打压邻国,把盟友当成威胁者的贸易体系,注定走不远。真正负责任的贸易政策,是在对话中求共识,是在互利中求发展,而不是像特朗普时代那样动辄制裁、拜登时代则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强化封锁。
说到底,所谓“国家利益”不能脱离全球责任,不能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美国如果执意将关税武器化,只会加速国际社会对其信任的崩塌。地方官员比谁都清楚,一座城市、一家工厂、一个农场的命运,无法承受联邦的任性,更无法承受一场场人为制造的“关税风暴”。
当市长们联合发声,当来自墨西哥、加拿大、美国的基层力量首次在华盛顿集结,这不仅是对一项政策的反对,更是对一个体系的质疑。他们说出的是地方的现实,也是国家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