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这部编纂历时三年有余、已问世110册的巨著,首次以全彩高清形式完整呈现海外藏敦煌文献,标志着我国在敦煌学研究与国际文化话语权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
“数字还乡”,高清图录慰藉百年之痛
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开启了敦煌文献流散世界的命运,最终形成了世界四大收藏主体机构,即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作为《敦煌文献全集》丛书的首种,是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的高清彩色图录。全书整理刊布了法国人伯希和1908年在中国敦煌莫高窟所获、目前藏于法图的伯希和汉文文库2001至6040号的全部文献图版及全新定名,以大型全彩高清形式全面影印整理出版,高度还原原卷面貌。
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主持编纂,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文献给予全新研究定名,以期全面揭示4至11世纪敦煌文献的真实面貌。项目从2022年开始启动,从2023年7月开始出版,目前已出版110册,整书规模160册,刊布文献编号近4000号,图版约4万幅,定名文献6000余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雷闻回忆,当年北大刚入学时,老师便要求大家看《敦煌宝藏》,“很多都看不清,看得人头晕脑胀”,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已经感觉非常幸福,“前进了一大步”,现在看到会议桌上铺满的110册《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雷闻感慨:“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了”!
全新定名,国际敦煌学研究达新高度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作为集大成的文献整理成果,吸收了百余年来敦煌学研究的全新成果,展现了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新高度。
这部文献图录不仅涵盖汉文、粟特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藏文等多语种材料,更包含佛教典籍、道教佚书、四部文献、公私文书及绢纸绘画等丰富内容,呈现出敦煌写本文化的多元面貌。
“敦煌文献的定名解题已经是一个标志性工作了,团队是在啃硬骨头。”中山大学教授姚崇新形容。编纂团队运用现代古籍整理规范,对文献进行了系统性重审,在定名精确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对民族语言文献的准确考订,二是纠正了前人诸多误判,三是首次为大量未定名文献确立了科学命名。如P.2335号文献经高清图像研判,被重新认定为南北朝《成实论》注疏,极可能是梁代高僧僧旻的《成实论义疏》,解决了法国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定名困惑。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不仅解决了传统研究中“看不清”“辨不明”的技术瓶颈,更催生了书籍史、写本学等新兴领域,标志着敦煌学从文本释读向多维文化阐释的转型,真正掀开敦煌文献研究新的一页。
树立标杆,160册今年全部出齐
敦煌学是国际显学,中国敦煌学的发展,历经敦煌文献早期流散、研究落后的“学术伤心史”,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已成为中国学者文化自信的全新诠释。
这套全彩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原黑白版《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的升级迭代版,是目前海外大宗敦煌文献首次实现全彩高清出版,其图版精度较之黑白版提升10倍以上,完整呈现了文献的物质形态与细节特征,建立了新的文献出版标准与规范。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郝春文评价,“法藏”并非简单复制国际敦煌项目(IDP)的电子图版,而是以学术需求为导向,针对模糊文本、朱墨批注、细密小字等特殊内容,将像素提升数倍至数十倍,使绝大多数文字达到可辨读水平。这一突破标志着敦煌文献出版从“可读”迈向“可显微研究”的新阶段,为未来全球敦煌写本的高清影像编纂树立了标杆,堪称敦煌文献出版史上的里程碑。
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评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率先编撰,可谓“导夫先路”之举,有“遵道得路”之功,不仅在敦煌学术研究和学术史的意义上夯实了流散海外敦煌文献的全方位整理研究和回归的扎实基础,也开拓了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对开展其他海外中国文物的全面调查、整理和研究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透露,到今年底,全部160册《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将全部出齐:“这是我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件大事,希望为敦煌学界提供一套第一流的法藏文献资料。”
原标题:《一册3800元,学者求书若渴,这套上海出版的敦煌文献巨著何以成为里程碑》
栏目编辑:华心怡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