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3521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如何事半功倍地学习新知识

学习,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许多人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天赋或付出的时间。

其实,科学告诉我们,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多努力”,而在于“如何学”。


本尼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一位在《纽约时报》从事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报道超过30年的顶级记者,通过其著作《如何学习》(How We Learn),为我们揭示了大脑学习的奥秘。


他深度采访过众多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结合前沿研究成果,提出了科学的、颠覆性的学习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地掌握新知识,还能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高效。

一、大脑的运作机制:储存与遗忘的“友谊”
遗忘不是敌人,而是学习的帮手

在传统观念中,遗忘似乎是学习的“天敌”。我们常常为记不住东西而焦虑,但科学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遗忘其实是大脑的“垃圾信息过滤器”,是学习的“好朋友”。



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比约克(Robert Bjork)提出了“记忆失用理论”(New Theory of Disuse),指出遗忘能帮助大脑筛选出重要信息,清除无用的“杂音”。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个仓库,学习就是将信息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而遗忘则像一个智能筛选器,帮助大脑专注于关键内容,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努力回忆那些看似“被遗忘”的信息时,这种提取的难度会让记忆更加深刻。


案例:伦敦东区的诗歌实验

20世纪初,科学家菲利普·巴拉德(Philip Ballard)在伦敦东区进行了一项实验。他选取了一群工薪阶层的孩子,让他们在5分钟内背诵一首诗并默写。

第一次默写时,孩子们只能记住少部分内容。然而,两天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再次默写,他们的成绩提高了10%。几天后第三次默写,成绩再次提升。

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关键点:提取记忆的难度越大,记忆效果越好。

孩子们在每次回忆时,不仅巩固了已记住的诗句,还通过搜索记忆仓库,唤起了更多内容,强化了整体记忆。

应用:考试中的“顿悟”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考试时遇到难题,答案模棱两可,随手选了一个选项。

考后翻书发现错了,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之后,这道题的印象往往比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知识点还要深刻。

这是因为主动回忆(尤其是在费力的情况下)比被动重复更能加深记忆。从神经科学角度看,每次回忆都会激活相关神经突触,使其加厚,信号传递更快,记忆得以巩固。

“必要难度原则”:费力学习效果更好

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必要难度原则”(Desirable Difficulty):大脑越费力提取某项记忆,下次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为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同时被增强。


这一原则与400年前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提出的“快速背诵法”不谋而合。他建议,与其反复阅读20遍课文,不如读10遍并尝试主动背诵,记不清时再翻书查看。这种方法利用了遗忘和主动回忆的机制,建立更深的知识连接。

应用:复习时主动复述

与其让孩子反复阅读复习资料,不如让他们合上书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点。回忆加上语言表达的双重加工,能增加知识被提取的频率,效果远超被动重复。

例如,复习历史时,可以先回忆“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记不清时再翻书确认。这种方法不仅加深记忆,还能提升理解力。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技巧胜过天赋

很多人羡慕那些“天赋异禀”的人,认为他们学习轻松是智商高或天生聪明。但《如何学习》告诉我们,真正的聪明在于方法。比起“刻意练习”的苦干,“科学练习”的巧干更重要。

以下是几种经过科学验证的学习方法,每种都配有具体案例。

1. 变换学习环境:让记忆更深刻

传统观念认为,固定的安静环境最适合学习。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一看法。他们将两组学生分为固定环境组(同一房间学两遍)和变换环境组(不同房间学两遍),学习内容为40个单词。

结果显示,变换环境组的记忆提取能力高出40%。原因是,环境变化为大脑提供了更多“记忆线索”,让知识与不同场景关联,回忆时更容易被唤起。

案例:在不同场所读书

假设你在家读了一本小说,又在咖啡馆和公园读了同一本书。回忆时,大脑会浮现出家里的灯光、咖啡馆的背景音乐和公园的微风,这些线索会帮助你更快记起内容。

同样,学习数学时,可以上午在书房解题,下午在客厅复习,晚上在阳台背公式。

环境切换不仅增强记忆,还能训练大脑适应多样场景,提升专注力。

应用:多样化学习方式

除了换地点,还可以调整时间(早晚交替)、姿势(坐着写、站着读)、方法(听录音、写笔记、讲解给别人)。

例如,背单词时,可以边走边听音频,第二天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第三天教给朋友。这种多样性让知识以不同路径存入大脑,记忆更牢固。

2. 交替学习与分散学习:让大脑保持警觉
交替学习:换着学更高效

交替学习是指不要集中攻克单一科目,而是交错学习不同内容。

例如,学英语时,先花20分钟练听力,再20分钟做阅读理解,而不是一小时全做听力。

研究表明,这种方式能让大脑保持警觉,区分不同任务的特性,促进知识融合,提升思维弹性。

案例:作业交替完成

学生做作业时,可以先做30分钟语文阅读,再换30分钟数学计算,再回到语文写作。

相比一口气完成一科,交替学习让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避免疲劳。

例如,语文需要语言逻辑,数学需要数字推理,切换时大脑会重新调整,专注力更强。

分散学习:间隔复习效果好

分散学习则是将学习时间拉长,避免“临时抱佛脚”。心理学中的“记忆间隔效应”表明,分段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

例如,与考前两小时突击复习相比,每天20分钟、一周复习5次的效果更好。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指出,适当间隔的重复比一次性重复更能巩固记忆。

案例:浇水与学习

就像给树苗浇水,每天一杯比每周一桶更有效,学习也是如此。

假设你要记100个单词,与其一天背完,不如每天背20个,连续5天复习。间隔让大脑对知识保持新鲜感,每次提取旧记忆并重新加工,记忆更持久。

3. 重视休息与睡眠:睡觉就是学习

很多人认为熬夜苦读是勤奋的表现,但凯里指出,睡眠才是学习的“秘密武器”。

大脑在睡眠时会整理白天接收的信息,将碎片知识连接成整体,甚至激发灵感。


案例:门捷列夫的梦中灵感

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了整理元素周期表,苦思冥想无果。一次疲惫入睡后,他在梦中“看到”了一张表格,醒来后整理出元素周期表。现代研究证实,睡眠时大脑仍在活跃,整合信息、解决问题。

因此,与其熬夜,不如睡个好觉,第二天效率更高。

应用:学习后的小憩

学完一小时后小睡20分钟,能让大脑巩固所学。例如,背完历史年表后睡一觉,醒来时会发现细节更清晰。长期睡眠不足则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如同“漏筛子”般无法留住知识。


三、总结:学得聪明,比学得勤更重要

学习不是拼时间、拼体力,而是拼方法。通过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利用遗忘的筛选功能、主动回忆的强化作用,以及科学的练习方式(变换环境、交替分散学习、重视休息),我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想记住一篇课文,可以先读几遍尝试背诵,隔天在不同场景复述,再过几天教给别人;想备考英语,可以每天交替练听力、阅读和写作,睡前回顾当天内容。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任何想终身学习的人。

与其追求昂贵的学区房或繁重的补习班,不如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之道。

学习是一门学问,掌握科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受益终身。

四、更多科学学习方法:从“输入”到“输出”的优化
4. 测试自己:主动输出加深记忆

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注重“输入”,比如反复阅读、抄写笔记。但研究表明,主动“输出”——通过测试或讲解来检验自己所学——比单纯输入更能巩固知识。

这是因为测试不仅能检测学习效果,还能迫使大脑主动提取信息,强化神经连接。

科学依据:提取练习效应

心理学家亨利·罗迪格(Henry Roediger)和杰弗里·卡皮克(Jeffrey Karpicke)的研究发现,与反复阅读相比,自我测试能显著提高长期记忆效果。

他们在一项实验中让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一组学生阅读4次,另一组阅读1次后进行3次自我测试。

一周后测试显示,自我测试组的回忆准确率远超阅读组。


这种“提取练习效应”(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表明,每次主动回忆都相当于一次记忆的“加固”。

案例:单词卡测试

假设你要记50个英语单词。与其反复抄写,不如制作单词卡,一边写英文一边尝试回忆中文意思,错了就翻卡确认。

第二天再测试,挑出错的单词重点复习。

这种方法比机械重复更费脑力,但记忆效果更持久。比如,记“Hope(希望)”时,第一次忘了意思,翻卡后印象深刻,下次再测基本不会忘。

应用:模拟考试

复习时,可以自己出题或用教材习题进行模拟测试。

例如,学完一章物理后,合上书尝试回答“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写不全再查书,这样不仅能发现薄弱点,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考试前模拟实战,既锻炼应试能力,又强化记忆。

5. 联想法与故事化:赋予知识意义

大脑天生喜欢有意义的信息,孤立的知识点很难记住,而通过联想或编故事将知识串联起来,能显著提升记忆效率。这种方法利用了“意义性记忆”的原理——当信息与已有经验或情感建立联系时,大脑更容易存储和提取。

科学依据:大脑的叙事偏好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海马区(负责记忆)和前额叶(负责逻辑)在处理故事化信息时会更活跃。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指出,人类通过叙事理解世界的能力比抽象记忆强22倍

因此,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故事,能让学习变得更轻松。

案例: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记“鸦片战争”时,与其死记“1840-1842年,清朝与英国因贸易争端开战”,不如想象一个场景:一个贪婪的英国商人拿着鸦片敲开清朝大门,清政府束手无策,最后签下不平等条约。

这样的“故事”不仅生动,还能联想到时间、原因和结果。再比如记化学元素周期表,可以编故事:“氢(H)和氦(He)是一对好朋友,住在周期表的第一排,喜欢轻飘飘地飞上天。”

应用:记忆宫殿法

将知识点与熟悉的空间联想起来,例如背诵演讲稿时,想象家里的客厅放着第一段内容,厨房放着第二段,走廊是第三段。每次“走”一遍房子,就能按顺序回忆内容。

这种方法在记忆复杂信息(如法律条款、生物分类)时尤为有效。

6. 间隔重复与遗忘曲线结合:抓住记忆的最佳时机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表明,学习后的信息会随时间快速遗忘,但通过适时复习,可以减缓遗忘速度。


结合“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原则,我们可以在记忆即将消退时复习,达到最佳效果。

科学依据:遗忘曲线的应用

艾宾浩斯发现,学习后1小时遗忘约50%,1天后遗忘70%,1周后仅剩20%。但如果在遗忘前复习,比如学完1小时后回顾一次,1天后再次复习,遗忘速度会大幅减缓。

现代研究进一步优化了间隔时间:第一次复习在1天后,第二次在3天后,第三次在1周后,逐步拉长。

案例:背单词的间隔计划

假设你今天学了20个单词,当晚睡前复习一次,明天再回顾,3天后第三次复习,1周后第四次。每轮复习时,把记不住的单词挑出来重点强化。

这种方法比每天机械重复更省时,且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比如“Freedom(自由)”这个词,经过几次间隔复习后,不仅记住拼写,还能联想到用法和场景。

应用:学习软件辅助

可以使用像Anki这样的间隔重复软件,输入知识点后,系统会根据遗忘曲线自动安排复习时间。

例如,学编程时输入“for循环的语法”,软件会在第1天、第3天、第7天提醒你复习,确保知识牢牢记住。


五、学习中的常见误区与应对
误区1:追求“完美环境”

很多人认为学习需要安静、整洁的环境,但过度依赖会导致适应力下降。

变换环境(如嘈杂的咖啡馆)反而能锻炼专注力。

例如,在地铁上背单词,虽然有噪音,但坚持下来后,你会发现安静时更容易集中。

误区2:一味追求速度

快速完成任务看似高效,但囫囵吞枣往往事倍功半。慢下来,用测试或联想深入理解,比“赶进度”更重要。

比如,学数学公式时,与其快速背诵,不如一步步推导,理解后再记忆。

误区3:忽视情绪影响

焦虑或疲惫时学习效率低下。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增强大脑的认知功能。因此,学习前可以听音乐放松,或设定小目标(如“学完这一页就休息”),保持愉悦感。


六、综合案例:如何高效准备一场考试

假设你要准备期末考试,涵盖数学、语文和历史,时间为两周。

以下是综合运用上述方法的计划:

  1. 变换环境

    第一天在家学数学,第二天在图书馆复习语文,第三天在公园背历史。

  2. 交替学习

    每天花1小时,分20分钟数学公式、20分钟语文阅读、20分钟历史事件,交错进行。

  3. 分散复习

    每天学新内容后,当晚回顾,隔天测试,第3天再复习,逐步拉长间隔。

  4. 主动输出

    用单词卡测试数学公式,讲历史事件给家人听,自己出题考语文理解。

  5. 联想法

    把历史事件编成故事,数学公式与生活场景关联(如“速度=距离/时间”想象跑步)。

  6. 重视休息

    每晚睡7小时,中午小憩20分钟,确保大脑高效运转。

两周后,你会发现知识点不仅记得牢,还能灵活运用,考试时游刃有余。


学习是一场科学之旅

学习新知识不必是苦行僧式的努力,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策略变得高效有趣。

正如本尼迪克特·凯里在《如何学习》中揭示的,理解大脑的运作规律,运用变换环境、主动输出、间隔重复等方法,我们可以用更少的精力换来更大的收获。

无论你是学生、上班族还是终身学习者,这些方法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天赋或汗水,而在于掌握技巧,让大脑为你服务。试着从今天开始调整学习方式,你会发现,事半功倍并不遥远。

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 ↓↓↓ 百篇一网打尽

【行走如歌】100个国家·1000座城市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