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酝酿发动内战。对此,唐生智公开明确反对,直言“中国的老百姓太苦了。”
1946年,面对蒋介石任命他担任西北行政长官的命令,唐生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还联合旧部反对内战,并带着一家人回到了老家办学。
这一时期,唐生智接触到了大量进步书籍,认真阅读了毛主席、刘少奇等人的文章,这让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
1948年7月,程潜主政湖南,唐生智特意托友人向程潜转达愿为湖南发展出力的想法。不久后,唐生智便应邀来到长沙商谈和平大计。此后,唐生智开始积极在社会上发表反对内战的言论。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气数已尽,为了尽可能减少战争带给老百姓苦难以及战争对国家建设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争取国统区的和平解放。渡江战役后,推动湖南和平解放更是全国解放的一个重要环节。
促进湖南和平解放,主要分为军、政、民这三个方面。其中,程潜在政的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则是陈明仁。至于民这一点上,唐生智则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
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远离军政、集中精力办学的唐生智因自己特殊的身份,再一次面临着选择。
基于对蒋介石及国民党的了解,唐生智毅然选择站到了人民一边。1948年下半年,唐生智开始联络旧部,开展策反工作。同年10月30日,刚刚从辽沈战场上回来的蒋介石,得知唐生智在南京后,立即接见了他,并再次给他安排了一个职务。
唐生智又一次谢绝,并很快便离开南京前往上海。在这里,他终于与中共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并开始为全国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年年底,唐生智回到湖南,开始联络旧部,号召反蒋,等待起义。除了联系旧部,策反他们外,唐生智还积极与中共湖南地下党联系,同时重视营造反战求和的舆论氛围,通过发表文章、公开演讲等方式,将和平的思想逐渐深入湖南人的心中。
1949年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发表了通电起义,第二天,唐生智便同湖南各界知名人士共104人积极响应。
在实现湖南和平解放的工作中,唐生智做了大量工作,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忠诚的朋友。
1961年冬天,唐生智因患上直肠癌,被送进了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当时,陈毅还曾代表中央前往探病,陈毅真诚地对他说道:
“孟潇先生,你够朋友,在国民党一级上将中,只有你一个没有跟红军、解放军打过仗。”
陈毅的话令唐生智激动不已,也让他铭记了一生。
1971年,唐生智在长沙病逝。临终前,他将儿女们叫到身边,说道:“我这一生,只有一个遗憾了。”
子女们都知道父亲的经历,误以为他的遗憾是当年的南京保卫战,便小心翼翼地问道:“爸,是当年南京沦陷吗?”
唐生智听到南京两个字后,脸上的表情一僵,但随即他便摇了摇头,说道:
“南京一战,是非对错,已经不是我一个人能够改变的了。但只有一件事,是我临死前都没有看到的。我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亲眼看到两岸统一。”
唐生智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当有统战部门的同志来家中采访时,他总是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地为祖国统一事业发声。此外,他还多次给蒋介石写信,希望能够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让台湾宝岛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至于南京保卫战,则是唐生智心中永远无法忘记的噩梦,它已经成为了一根刺,扎在了他的心上,随着心脏的跳动而时刻悲痛着。只是,他将这痛苦压在了心底,不愿提起。
1937年11月,日军逼近南京,南京城形势危急。唐生智则奉蒋介石之命承担起了守城的重任。
实际上,在是否守城一事上,国民党内部曾争议不断,且大多数人不主张固守,并认为不应该部署过多的部队防守,这样不利于机动作战。
但蒋介石却执意决定固守和增兵的决定,他直言:
“南京是我国的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对全国人心也有重大影响,完全不守是不可以的。应以十二个团的兵力酌量增加。”
唐生智之所以进入蒋介石的视线,并非老蒋临时起意。相反,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面对日军的攻势,蒋介石明白南京是守不住的,但为了给外界一个交代,不能不守,而且守城的主官在党内的地位不能太低,否则便有消极抵抗的嫌疑。在这一情况下,蒋介石看上了唐生智。
南京保卫战虽然伤亡惨重,但不可否认,这一战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但军队在撤出南京城的过程中,却因为指挥不当,加之部队军队不听从命令,导致发生了毫无意义的伤亡。
南京保卫战后,唐生智主动承担一切责任,要求蒋介石处分自己。对此,蒋介石没有表态。但此后,唐生智辞去了一切职务,回到了老家,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办学上。尽管蒋介石在后来还不断任命他各种职务,但唐生智从不履职。他明白,这都是蒋介石借重自己在军政界的名声的一种政治安排。
参考资料:黄埔2015年3期 、《民革前辈与新中国》、新丝路(下旬)2020年4期、文史博览·文史2015年7期、中外书摘200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