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29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及全球影史票房第五的成绩,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作品。《哪吒2》的“出圈”又“出海”不仅让全球观众领略了中国动画电影的魅力,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赋予了创新表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范式参考。

中式美学的时代意蕴

《哪吒2》在国内上映之初,评论界便对其中国元素与中式审美赞誉有加;而在国外放映时,外国观众的第一印象亦是“这是一部源自中国的动画电影”。那么,该电影究竟是如何体现中式美学的呢?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式美学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以儒、道、释哲学为精神内核,通过艺术实践、伦理观念与情感表达的交融等,共同构筑起的独特审美体系。它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更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之中。

在《哪吒2》中,其设定上便充分展现了中式美学的时代韵味。在传统文化符号与视觉元素上,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麦,以及哪吒战袍上的火云纹、敖丙龙鳞装上的兽面纹和云纹、青铜器结界兽等,都为中国传统美学元素赋予了时代新意;而在叙事内核上,《哪吒2》更是将具有东方哲学的叙事内核融入了“逆天改命”的侠义精神,弱化宿命论,强化个人奋斗,呼应了传统文化中对命运的抗争和时代正气追求的结合。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式美学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更彰显当下对正能量的崇高颂扬。由此可见,中式美学的本质是一个流动的文化生态系统,并随时代演进赋予新的内涵。它既包含了如青铜饕餮纹等外在物化的艺术元素,也涵盖了价值观、道德思想等内在精神追求。这种内外兼修的美学体系,使得中式美学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了独特的文化辨识度,也让《哪吒2》等作品能够被准确地认定为用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

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

《哪吒2》用科技掀起了一场视觉革命,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科技手段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哪吒2》通过以“技术赋能美学”的策略,向世界展现中国神话的现代生命力。

全片1900多个特效镜头,深海流体模拟、粒子特效、3D景深设计等,构建出兼具古典意蕴与科幻质感的视觉奇观。玉虚宫的屋脊设计灵感源自宋徽宗《瑞鹤图》,永定土楼、敦煌壁画等中国传统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场景设计中,以传统符号的数字化再生形式将诸多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而混天绫的飘动轨迹暗合书法笔意,这种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书法的韵味与魅力,也展现了中式美学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无限可能。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并非简单地复制或模仿过去,而是在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自信的姿态和创新的思维去重新诠释与演绎。同时,《哪吒2》的成功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主创团队以五年时间聚焦技术细节,开发多项专利,证明中国动画从“技术追赶”迈向“美学引领”。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源泉。越来越多“新生的”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日渐变为“经典的”,持续充盈着中华文化的宝库。这些新生的文化符号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无限可能。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思考空间。《哪吒2》在叙事内核上的创新尝试,正是对这一时代主题的回应和体现。影片打破了中国神话中“善恶”“仙魔”的绝对二元对立,以哪吒与敖丙的“红蓝对抗”为隐喻,探讨了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训、个人命运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对传统神话叙事逻辑的消解与重构,不仅赋予了故事更深的思考维度和哲学内涵,也回应了当代社会对多元包容价值的期待和追求。敖丙背负的“龙族枷锁”象征着社会的束缚与规训,而哪吒的“逆天改命”则是对这种束缚的勇敢反抗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赋能,正以开放的格局和创新的思维,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和优秀的文化基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形式不断地传承与弘扬。

共情价值的传达

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影片从传统哪吒的“剔骨还父”悲情英雄情节转变为带有Z世代特质的“反叛”少年,其“逆天改命”的精神不仅是对传统神话的致敬和传承,更是对当代青年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生动写照和真实反映,是具有时代性的表达。这种对当代青年精神风貌的描绘和颂扬,不仅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找到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契合的共鸣点和启示,也让观众在思考人生道路和价值选择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启迪。同时,《哪吒2》还通过哪吒与敖丙之间的友情、哪吒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等情感主题,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这些情感主题不仅在不同文化中能引发相似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契合,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跨文化的情感力量。《哪吒2》在展现这些共情主题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煽情或刻意制造泪点上,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情节设计,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感力。哪吒与敖丙之间的友情,不仅是简单的并肩作战或相互扶持,更是在彼此的理解、包容和成长中逐渐深化。而哪吒与父母之间的误解、冲突、和解,展现了现代家庭教育中“理解与陪伴”的价值转向。

除了友情和亲情,《哪吒2》还涉及其他多种情感主题,如师徒情等。影片通过具象化的人物关系,将东方伦理中“师如父”“严慈相济”等传统情感范式转化为具有时代性、共感力的人文关怀。这种复杂的情感联系恰好印证了共情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即当共情作为一种根植于人性的情感驱动力被激发时,能够突破文化界限,使信息接收者基于情感共鸣进行信息“同向解码”。这也解释了为何《哪吒2》能在全球市场突破文化壁垒,最终实现从“中国神话”到“世界共鸣”的叙事跃迁。

《哪吒2》以独特的中式美学、文化符号以及共情价值,成为全球现象级作品,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征性体现。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将传统文化符号与创新叙事方式完美结合,兼具时代精神的镜像投射,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哪吒2》的实践为中国文化“出海”提供了新范式:传统文化并非静态的标本,而需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流动的文化生态系统”。它通过“本土叙事+技术赋能+美学创新+情感共鸣”的多重共振,为文化“出海”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未来,中国文化产业需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元代码”,以科技激活文化遗产,以共情连通世界,让更多“哪吒”踏着风火轮,向全球传递东方文明的深邃与活力,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