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库尔斯克地区部署的6万主力部队持续保持静默状态,这个反常举动引发外界猜测。这些部队原本驻扎在距离前线仅30公里的库尔斯克市郊,却未对乌军在该地区建立的防御工事发起攻势。



军事观察家指出,俄军按兵不动的背后存在多重考量:首先,持续的高强度作战导致前线部队伤亡率超过预期,补充新兵需要时间;其次,普京政府担心大规模动员会引发社会动荡;最关键的是,俄军正在实施战略重心转移,试图通过库尔斯克战场牵制乌军主力,为苏梅州新战场的开辟创造条件。

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维持着约14个旅的兵力,这些部队多数由北约雇佣兵组成。他们利用森林地形构筑了纵深防御体系,埋设的地雷带超过20公里。

俄军对此采取围而不攻策略,每日使用航空炸弹对乌军补给线实施定点清除,仅最近10天就摧毁了350辆运输车辆。这种消耗战使乌军面临两难困境:固守库尔斯克需持续投入兵力,撤退则可能引发连锁溃败。

与此同时,俄军突然在苏梅州展开军事行动。1月12日,俄军东西两翼部队突破边境防线,首次攻入乌克兰境内40公里的Zhuravka村。这个位于苏梅州腹地的定居点,距离基辅仅200公里,战略价值显著。



俄军此举意图明显——在乌克兰防御薄弱的东北部撕开缺口,形成与顿巴斯战场的南北夹击之势。值得关注的是,俄朝联军在苏梅方向的兵力已增至8万人,配备最新型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炮系统。

战场态势显示,俄军正在实施“声东击西”战术。库尔斯克前线的静默是为掩盖苏梅方向的真实意图。乌军总参谋部数据显示,俄军每天在接触线发动147次营级规模进攻,主要目的并非突破防线,而是消耗乌军预备队。这种战术与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弹性防御”策略相似,通过局部牵制创造全局优势。

苏梅州的重要性在于其枢纽地位。该地区不仅是乌军补给库尔斯克前线的主要通道,还控制着通往基辅的M07公路。俄军若在此建立稳固战线,可直接威胁乌克兰首都,迫使乌军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回防。目前乌军在苏梅州仅部署了3个国土防卫旅,面对俄军机械化部队的突击显得力不从心。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俄军战略调整伴随着装备升级。库尔斯克方向新组建的三个集团军配备了电子战系统,能有效干扰乌军无人机侦察。而苏梅前线的朝鲜部队携带了俄制热成像仪,具备夜间作战能力。这些变化显示俄军正从粗放式进攻转向精细化作战,试图通过技术优势弥补兵力不足。



当前战局的关键在于兵力配置。俄军虽然在库尔斯克保持数量优势,但要同时维持苏梅攻势仍显吃力。乌克兰方面则面临更严峻挑战——西方军援速度放缓,前线部队弹药配给量已降至每天30发炮弹。

随着春季土地解冻,机械化部队机动性下降,双方都在与时间赛跑。俄军若能赶在雨季前巩固苏梅战线,将获得战略主动权;反之,乌军急需在库尔斯克方向取得突破,缓解多线作战压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