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线长达1000多公里,按照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所说,乌军目前有80余万人;而按照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俄军在参与对乌作战的兵力有近70万人,俄军的全建制兵力则更多。

很显然,单纯就双方投入到战场的兵力来说,就达上百万人。

上千公里的战线上,上百万人每天在用大量无人机和火炮对轰,伤亡损失无疑是十分惊人的。

乌克兰方面除了对25岁以上人员实施强制征兵外,现在也开始招募18—24岁的年轻兵员;由于兵员征召压力很大,乌后方出现不少强征现象,导致前线乌军兵员质量持续下降,逃兵现象也愈加严重。



俄罗斯方面除了从年度征召的义务兵中签署现役合同兵,以维系正常的兵员补充外,还以高薪从边缘区域征召志愿兵参战,并且继续使用雇佣兵和囚徒兵;另外俄军部分动员的军力,现在仍然在服役中。

所以俄乌两军为了弥补军队的损耗,都想出了各种方案。

而在高烈度的激战中,双方兵员的大量伤亡自然难以避免。

原则上出现阵亡、负伤后,己方军队有责任进行回收,以收殓遗体,救治伤员。

但是战场情况复杂,很多时候会出现阵亡者无法及时回收的情况,甚至是己方无法回收本军的阵亡人员。

比如说在俄乌对峙的地带,有些军人会死于冲击对方阵地的过程中,在交战区内谁都无法顺利收殓阵亡者遗体。



但是某一方攻破了对方阵地,那么便可以有效收敛这些阵亡者——既包括本军的,也包括敌军的。

俄乌战争当前的情况是,俄军在大多数战场上都是推进一方,能够稳固控制战场,进而回收遗留在战场的阵亡者尸体。

所以俄军手里收殓到的乌军阵亡者遗体数量众多,相对来说乌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丢失阵地的一方,所以它手里掌握的俄方阵亡者尸体就比较少。

这样在阵亡者遗体交换中,就会出现极为悬殊的比例。



比如在3月28日的阵亡者遗体交换中,乌克兰方面能够拿出来交换的俄方阵亡者遗体只有43具,而俄方拿出的乌军阵亡者遗体总数则达到了909具(俄乌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阵亡者遗体交换),比例超过了1比21。

很显然这是极为悬殊的比例,这也当然不可能是双方真实的战损交换比。

但是这一数据背后所反映的战场控制优势却是显露无疑。

比如在乌军掌握的43具俄方尸体中,军人占到了35具,还有8具为库尔斯克的平民;当然这里所说的平民很可能指的是非军籍身份,但与边检、边防有关的工作人员。

在俄军突袭库尔斯克后,将这些人作为俘虏带回乌克兰,但在此期间死亡。



而总计43名俄方阵亡者遗体中,还不全来自库尔斯克,还有哈尔科夫以及扎波罗热州的罗博季涅、新达里夫卡方向。

这一信息十分重要,因为这说明乌军在库尔斯克突袭期间,并未能打死并掌握大量俄军阵亡者遗体。

在前期突袭阶段,边境上只有少量俄方的守备人员,因为大多是没有作战经验的义务兵,所以有几百人被乌军俘虏,还有一部分逃散,被打死后由乌军掌握尸体者只是极少数。

到后来俄军主力部队上来后,因为战线在不断前推,所以俄方虽然也有大量阵亡,但乌军拿不到这些阵亡者遗体。反倒是乌军的阵地不断丢失,所以己方的阵亡者再度大量落入俄军手里。

甚至本次交换的乌军遗体还不是来自库尔斯克,主要是来自顿涅茨克,部分来自卢甘斯克和扎波罗热州。



如果考虑到全线战况的话,俄军手里掌握的乌军阵亡者遗体数量恐怕会更加惊人。

因此,上述的数值比例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战斗损失对比,更直白的反应则是战场控制与战场优势在哪一方。这个信息对于大家了解俄乌战争,当然是最直观而且有效的数据参考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