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李建荣与著名作家陈忠实合影

文 | 刘仁义

评述李建荣教授教育教学和文学创作文化研究的文集《桃李春风》就要出版了。作为他的同事和挚友,心中感到无比的高兴。

建荣1981年7月从庆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县师范学校任教。因其在文学创作和研究,特别是在写作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1994年他被调入母校庆阳师专中文系任教,主讲写作课程。调入庆阳师专工作后,我们在校园里,在去上课的路途中,经常会相遇,逐渐地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特别是,从1999年—2010年,我分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十多年间,我见证了建荣在教学科研事业上的努力与进步,也和建荣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建荣是一个打开学生思想和写作之门的探路人。我最早是从彭金山老师那里,听到建荣在宁县师范学校进行写作教学改革的一些故事的,那时,他刚调入庆阳师专中文系不久。

在宁县师范从事写作教学的十多年中,建荣一直在苦苦追寻着打开学生思想表达和写作大门的金钥匙。在与学生的真诚交流与密切交往中,他发现,一方面学生在用他们稚嫩的笔认真而悄悄地记录着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即使向老师封闭了自己的心扉,天性依然使他们珍爱自己人生旅途中这一段美好,并秘密地写出来。如果我们不和他们交流,不被他们信赖,你是看不到这些文字的。另一方面,他们用一种敷衍的心理应付我们要求完成的“作文”,内容矫情、虚假,养成了抄袭套作和假大空的不良文风。人格分裂,文格分裂的现象在这里普遍存在。

为了带领学生走出标准化应试化写作的误区,打破远离学生个体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思想禁锢和写作禁区,他真诚而大胆地向学生呼吁,写作要“面向自我,大胆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面向生活,从自己最有感而发处发;面向本土,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写起”。

在他的鼓励引导下,一场写作育人的教改实验拉开了帷幕,一个写作的富矿被发掘出来。同学们含羞地、小心翼翼地、偷偷地给他递上用他们十分稚嫩的笔,用散文、随笔、诗歌、日记等写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敞开心扉倾诉其心灵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社会、爱情和家庭等的理解,真诚而坦率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对幸福、对理想的大胆追求。

如获至宝的建荣,像对待名家名作一样珍视学生的这些作品。他先后背着这些作品在洛阳召开的全国中师教育研讨会上与专家交流展示;去西安找生病住院中的贾平凹先生写推荐信争取出版;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中,远赴出版社改稿编辑。终于在1990年,这些出自甘肃庆阳一个小县城师范学校学生们的校园文学习作,结集成散文集《朦胧的情愫》《踏雪》和诗集《惶惑的沙丘——瀚海诗星闪烁弧光》《天落水》等,并发展为《中学生悄悄话》和《村学弦歌》系列丛书,在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学生悄悄话》丛书:《惶惑的沙丘——瀚海诗星闪烁弧光》

建荣的写作育人教改实验成果,被语文教育专家誉为“一场教育的奇迹”,惊起一片“中学生悄悄话效应”。后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首届全国语文教改实验教学成果一等奖。

建荣也是一位用激情点燃学生梦想的启迪者。2000年,学校选派中文系学生范文通参加全省师范生普通话演讲比赛,教务处决定由建荣承担演讲稿的写作指导工作。建荣很高兴地承担了这一任务。稿子写出来后,他送给同教写作课程的教务处处长吴孝刚教授审阅。

吴处长对稿子认真审读后,觉得不够理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建荣产生意见分歧。相持之下,建荣提出,把我叫来,听取我的意见。我看完稿子后,完全赞同吴处长的意见,建议建荣重写。我还给他推荐了一篇我多年前收藏,自认为很好的一篇书写教师的文章《三尺讲台写春秋》。建荣再没有啃声,但看得出他的无奈与不悦。

从教务处长办公室出来,夜已深,天下着小雨,校园一片寂静,我和他冒雨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谁都一言不发。但从他的气息中,我隐约能感觉到他对我俩否定其初稿的委屈,他对重写是否能达到我们满意,一时没有信心。那一晚,他一夜未眠,干了个通宵,第二天他拿出来了一篇令大家十分满意的稿子《解放孩子的梦想》。

“让没有梦想的学生产生梦想,让不敢梦想的学生大胆梦想,让失去梦想的学生找回梦想。我们至今仍享受着人类发展史上伟大的发明、惊人的发现带来的进步成果;同样日常生活为每一个人都随时提供着更好地、更富于想象力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我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们用梦想抓住这随时都有的机会,去创造、去成功!”贴切的主题,优美的文字,精彩的演讲,表达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理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范文通同学的演讲荣获全省二等奖。

有一场倾注心血的汇报演出,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因其优秀的生源、优秀的师资和优秀的培养模式,为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撑起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半个天空。建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即分派到宁县师范学校,从事中师教育教学工作10余年,深谙小学乡村教师培养之真谛。

2007年6月,作为我省较早开办专科、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陇东学院承办了甘肃省首届高师小教专业建设研讨会。为了全方位展示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果,学校决定举办一场由小教专业学生演出的文艺晚会。通过一场演出,展示学校专业建设的理念、实践和成果。展示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继承和创新原中师“综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后中师时代,新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建荣全程参与晚会的策划编排工作,亲自撰写朗诵诗《大学之光》和晚会主持词,亲自编导排练《小雨沙沙》和《村小:生字课》等主题节目。

这场演出非常成功,赢得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前来邀请观看演出的《村小生字课》的作者,著名诗人、陇东学院杰出校友高凯先生,对其作品成功搬上舞台,十分激动,现场进行了热情点评。在演出现场,我们打通了《小雨沙沙》的作曲家王天荣先生的电话,请他接听学生的现场表演,并向他表达全校师生深深的敬意。躺在病床上的王天荣先生情不自禁,激动地落下了幸福的泪水。

建荣是一个越激越奋,越励越优的人。他给支持他的人争光,给误解他的人争气,始终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我曾听过他一节写作课,讲授内容大概是讲文章的“文面”。按常规,这堂课,知识点很少,一般三言两语就讲完了。他带着几本杂志走上讲台,一边讲解,一边举例示范,用了一整堂课的时间,把一个小论题,讲出了大学问,精彩迭出、生动活泼,极有味道。

我还参加了一次建荣的个人写作教学成果展和创新写作教学研讨会,深受教育和启发。 他把学生“会写作、爱写作、写好作”,作为写作教学的首要目标,把“讲、读、写、评、赛、展、编、发”等环节相结合、相促进,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他不仅亲自带头示范写,从自己广泛的阅读中亲自给学生选推优秀书目和作品,还亲自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团、自办文学刊物,精心辅导学生创作。有一大批学生在他的指导辅导下,在校期间就在公开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其中在2005年《飞天》“河西学院杯”全国大学生诗歌散文大奖赛中,在获奖的52篇诗作中,陇东学院中文系的获奖作品达 11篇之多,且全是他所代课班上的学生。

他还先后主编出版了《世纪明眸-——陇东学院大学生散文集》和《闪烁的阳光》等大学校园文学作品集多本。与此同时,他自己也收获了丰硕的诗文创作和教学研究成果,先后发表诗歌散文作品上百篇,出版了《作文突围——跟着李老师学作文》《河边说文——一个人的写作教学史》《传承的力量》等教学和研究专著,以及诗集《回阳时节》《一把麦粒》等。

他充分利用和全国、特别是甘肃和陇东地区作家、艺术家、民间民俗文化工作者的广泛联系和友好交往,开展“与作家面对面”教学活动。先后邀请陈忠实、雷达、雷抒雁,《星星》诗刊社鄢家发、李自国等多位作家、诗人以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他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民间、深入田野,开展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引导学生发现和书写身边的真善美。这些创新改革与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内生动力,有效地提升了写作教学的效果。

从1984年起,建荣就先后帮助妻子摆过书摊,开过书店,经营过打印部和印刷厂等。对此,有的人有不同看法。听完他的课,看完他的写作教学成果展,我感到,也许正是这些阅历,使他能够走出书斋,开阔视野,密切了写作教学与社会和大众的联系,增强了其教学内容和文学研究的开放性、丰富性和时代性,促进了他的写作教学与文化研究。

一所大学不能没有诗,不能没有诗人。作为一位诗人和文学教授,建荣不仅在他的写作课教学讲台上,同时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高高举起了一面诗教的旗帜。他认为诗是大学文化的灵魂,诗性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追求,大学如果没有诗和诗意了,其追求理想的激情就会缺失。一切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都是诗性的,也是人性的,诗与梦想是大学教育指向的精神家园。大学当以诗言志,这志,就是一所大学的情怀与担当,就是一所大学对真善美的传承与创造。对此,我们之间深有共识。

“一所学校生命的源头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壤,一所学校的发展空间就是我们头顶的天空。听,远方的声音……,我们心中的憧憬!”在庆阳师专、陇东学院工作期间,建荣曾为学校重大活动创作了多首集体朗诵的“教育诗”。

黎明

迎接太阳的升起

河流

接纳远来的每一脉小溪

我是一位老师

满怀金秋的深情

迎接每一位新生的来临

这是建荣为陇东学院升本而创作的朗诵诗《不息的河流》中的诗行。他在朗诵诗《向师爱致敬》中写道:

天有多高

师爱就有多高

地有多大

师爱就有多大

我们,向爱致敬

向世上的大爱致敬

让爱引领着我们前进

引领我们

抵达月光晶莹的童话

抵达阳光照耀的梦境

从《不息的河流》,到《向师爱致敬》,再到《大学之光》等,这些诗作不仅表达了建荣对教育事业的深深挚爱,也激起老师同学们的集体共鸣,点燃了许多青年学子的文学梦诗歌梦。

重读那些年,他的朗诵诗章,还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于教育精神的传承和心灵的召唤。多少年过去了,这诗歌的心声,仍然还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2011年作者与李建荣(中)在宁波合影

我和建荣相识相交已30余年,彼此互相支持坦诚相待。他曾帮助我修改文章,还指导帮助我女儿修改在第四届全国少代会上的演讲稿。我们曾一起多次外出进行社会民情走访调研。我对他的工作也能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建荣曾多次参与学校大型文艺演出的主持词撰写,我也多从读者、听者的角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删改意见,并自嘲“知识分子要和劳动人民相结合”。对于我这个外行的意见,他常有一种秀才遇着兵的无奈,但一般也能够采纳。2009年建荣调往宁波财经学院工作,在创意写作和非遗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作为专业建设负责人,主持创办该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跻身浙江省一流专业。2011年我专程去宁波看望他,两人相见甚欢。我俩也多次在庆阳和兰州,与朋友一起欢聚。

建荣是一个用心用情做事的人,对其热爱的事业,他始终怀有一颗童真般的赤子之心。他有比较广泛的学术兴趣爱好和事业发展目标,特别是他善于收集、积累和利用各种资料。这开阔了他的学术研究视野,形成了其比较广泛的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他把文学教育和创意写作,与当地地域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相促进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文科学科专业建设的创新之路,并取得了重要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成果。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由于其兴趣爱好过广,想法目标过多,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他在学术发展上的专精深和影响力。

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年轻的,也是充实的。生活中的建荣,一直行思在有梦、追梦、圆梦的路上,奋楫笃行,其乐融融。我们热切地期待,建荣在未来,能为我们贡献更多更好的文学创作与研究成果。

2025年3月3日,写于上海

作者简介:

刘仁义,1960年6月出生,甘肃省武山县人,教授。历任庆阳师专副校长、陇东学院副院长,河西学院、兰州文理学院院长,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等。2011年9月——2012年1月挂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著有《回到最基本》《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感悟大学》等教育专著。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591篇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