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2期 副刊

杏花,于仲春时节悄然绽放,恰如宋代诗人汪莘在《好事近·春早不知春》中所描绘的:“不寒不暖杏花天,花到半开处。正是太平风景,为人间留住。”这一时刻,不早不晚,不寒不暖,被视为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作为春天的使者,杏花的绽放也宣告着春天的来临,引领着人们走出家门,踏青赏春。五代韦庄在《思帝乡·春日游》中曾写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展子虔的《游春图》、周臣的《春山游骑图》等画作中,临溪两岸均点缀着杏树,生动地描绘了古人踏青赏春的场景。

文人们也会借杏花来表达自己对于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在他们笔下,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杏花在开放过程中一花三变色的特点。明代园艺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果谱》卷二有言:“二月开,未开色纯红,开时色白微带红,至落则纯白矣。”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使得杏花“红红白白一树春”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

及第花与杏园意象

唐代是杏花题材创作的高峰,与此同时,“杏园”意象的作品也开始大面积出现,这与唐代新科进士的杏园探花宴密切相关。从唐代神龙年间起,科举考试放榜后,新科进士们会参加曲江宴、慈恩寺题名,并共赴杏园(今西安曲江池西)探花会。宋魏泰的《东轩笔录》卷六记述:“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采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自唐以来,榜榜有之。”即唐科举放榜后,需于杏园宴集,两位探花使骑马在长安城各处名园搜寻名花,若采得名花,这两人便不受罚。此时正值农历二月,杏花盛开于长安,自然成为探花使的目标。于是杏花便与进士及第联系起来,被誉为“及第花”。至此,杏花成为最令举子们心动的花,而杏园探花则是他们魂牵梦萦的理想。

明弘治十五年(1502),苏州名士刘珏的曾孙刘布考中进士。作为刘家的亲戚,时年已75岁的沈周怀着愉悦的心情,挥毫创作了一幅《杏花图》以示庆贺。图中绘一株瘦杏,正开得烂漫,树干以赭色填充,花片则淡粉轻红,温润又悦目。明代唐寅绘有一幅《杏花仕女图》,图中绘一仕女手持杏花,另一手置于身前,她的身后晕染的杏树老干虬迈回折,花藤缠绕,反衬出侍女柔婉之美。此图诗文上半阙“曲江三月杏花开,携手同看有俊才”,好似描绘唐代三月的长安曲江才子佳人游赏杏花的场景。明代崔子忠有幅作品《杏园夜宴图》,此图描绘了文人在春夜设宴的情景。院内杏花芬芳、湖石秀美,文人展卷雅赏,仕女闲游,仆人煮茶,闲适雅逸之趣透溢而出。明清之际,“杏花春燕”题材的作品也广受欢迎。燕和杏均是预示春天来临之物,尤其是双燕,一般暗喻爱侣,而杏花又暗喻科考成功,对士子而言,杏和燕组合在一起亦有祈求健康和会试成功的象征。


【明】沈周 《杏花图》 纸本设色 80cm×33.5cm 故宫博物院藏

杏花村与田园生活

宋代之后,“杏花村”“杏花春雨江南”等组合意象也开始出现。与桃花源、梅花村等意象不同,杏花村所代表的是乡野田园、土俗村庄,并成为淳厚朴实之民风民俗的象征。清代唐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之杏花春馆》所描绘的“杏花春馆”一景,在雍正时期被称为杏花村,取意自晚唐诗人杜牧的诗作《清明》,以表达淳朴的田园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对文人士大夫而言,杜牧的《清明》这首诗中以杏花、酒、村庄为主要意象构建而成的图景,恰是文人士大夫憧憬的田园生活。与陶渊明武陵桃花源式理想相比,杏花村要宜居且亲民许多,其中浓郁的乡野气息、鲜活而真实的日常场景,均给人以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于士大夫而言,杏花不再是枝头美景,“杏园”也成为逃离现实的理想之境。明代谢环的《杏园雅集图》描绘了明正统二年(1437)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休沐假期,杨士奇、杨荣、王直、杨溥、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陈循九位朝中大臣以及画家谢环雅集于杨荣在京师城东的府邸杏园的情景。画中,杏树婆娑,绿叶间点缀着繁星般的杏花。树下,几位文人围坐一起,他们或低声吟咏,或挥毫泼墨,或品茗论道,神情各异,却都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清雅。

宋末元初,词人虞集在《风入松》中首次完整地提出“杏花春雨江南”这一经典意象。这首词作于虞集在京为侍书学士任上,大约在元代至顺三年(1332),此时虞集已厌倦在朝廷任职很久了,加之不断受到中伤、诬陷,故心生辞官归乡之念。这首词寄托了对摆脱官场险恶、回归自由生活的向往。

自元明以来,文人画中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或类似制题的作品不在少数,如清代画家王翚所绘的《杏花春雨江南》,此图是王翚《仿古四季山水图》屏风组画中的一幅,描绘的便是江南春景。图中山峦层叠,树青草绿,村舍屋宇错落,小桥流水人家,渔船泛波湖上,一派雨后春光明媚的江南山村景致。近现代画家吴昌硕、李可染、徐悲鸿、黄苗子等均 有《杏花春雨江南》的画作传世。


【清】王翚 《杏花春雨江南》 绢本设色 81cm×5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对于文人士大夫而言,如果抱负得不到施展,那建造一座杏花书屋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杏花书屋记》中写道:“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这座书屋不仅承载着文人的抱负与理想,也成了画中的美景, 沈周《杏花书屋图》便描绘了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杏花书屋。

自古以来,农历二月,杏花绽放时节,无论是踏青游人、新科进士还是陌上少年,都期待以花开为期,共赴一场春宴。■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