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正处于衰落之中的美国人已经不再满足于所谓“中国威胁论”了,当一年一度的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发布时,美国军方以及智库频繁抛出了“中美一旦开战,就将陷入美国的包围圈之中”之类的言论。

有趣的是,俄罗斯学者却给出了与美国截然相反的论断:“中国真正的风险从来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无论是美国,还是俄国,他们的观点虽然都不正确,但却折射出了当代大国博弈的本质——表面看是军舰、飞机、导弹的对峙,实质是发展模式的终极较量。

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是如同美国所说那样的被包围之中,还是俄国人所说的,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内部呢?

一、美国精心编织的“包围网”

在美国五角大楼的地图上,海外军事基地遍布于西太平洋的每一个角落——从日本横须贺港的“里根号”航母,到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陆战队,再到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B-52轰炸机群,美国构建的所谓“包围网“确实在物理空间形成压迫态势。



军事只是一个方面,此外还有经济上的封锁:

比如特朗普今天刚刚开始第二任期就迫不及待地要将巴拿马运河重新拿到自己手中,与此同时李嘉诚手中的43个港口也被其转让给美国人控制的财团,再加上早在特朗普上一任期就开始的,对我国的芯片出口限制。可以说,美国人在经济上的封锁比军事上的封锁一点也不轻松。

除此之外,西方还一惯擅长于在舆论上对我国进行诽谤抹黑,比如明明是郑州富士康的招工摊位前排着长队,CNN的解说词却是“中国经济陷入萧条”。



此外,西方智库还不顾特斯拉、德国巴斯夫、法国空客等巨头已在湛江、天津启动新的百亿级项目的现实情况,热炒所谓的“外资撤离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时,

可以说美国人对中国的包围那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可谓是见缝下蛆。

二、俄罗斯专家警示的“内部风险”是其自身的血和泪

与此同时,当莫斯科大学教授伊万诺夫在瓦尔代论坛说出“中国真正的危险在内部“时,现场30国智库代表突然陷入沉默。这句看似冒犯的论断,实则蕴含着俄罗斯从苏联解体汲取的血泪教训——1991年那个寒冬,当莫斯科市民排队抢购面包时,红场上的坦克也挡不住一个超级大国的崩塌。

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与出生率不断降低的问题:



2022年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更严峻的是,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9.8%,而总和生育率跌破1.09,比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时期还要低。

在很多工厂车间里40岁以下的工人不到两成,很多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学车床。这种现象正在制造业不断蔓延。按照人社部数据显示,仅仅2025年,我国技能人才缺口就将高达300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总人口的36%。

人口危机最可怕的不是数字变化,而是引发的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我国虽然在芯片产业上不断取得重大进步,但是高端芯片的纳米制程仍然依赖于台积电代工。这种“表面繁荣下的隐痛”,在35项“卡脖子“技术清单中随处可见。

广东某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政府投入20亿建设智慧社区,结果智能门锁故障率高达40%,老人三天内被锁门外17次。这种“数字化鸿沟“揭示了一个真相:尖端技术不突破,仍然时时可能被卡脖子。

与此同时,信仰的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在北京某重点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62%的高中生将当网红搞直播作为人生目标,选择“科学家”的不足3%。这种价值取向的改变,比经济数据下滑更令人忧虑。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俄罗斯学者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从苏联的教训看,真正击垮一个大国的从来不是外部敌人的包围圈,而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在苏联解体前,阿富汗战争耗资仅占苏联GDP的1.2%,但特权阶层的腐败消耗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人民的不满最终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今天的中国,既要警惕大国崛起中的“修昔底德陷阱”,更要防范国家内部的“李自成困境“——国家内部的慢性衰落,往往要比外部攻击更具有破坏力。

三、中国的破局之道,要在攻守中寻找突破口

最近二十年,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我国军力的跨越式发展。但真正的战略智慧不在于追赶对手的武器库,而是用更聪明的战术打破游戏规则。就像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现代军事博弈更需要这种思维革新。

在军事上,我国在传统武器研发上这几十年可以说下了极大的努力,现在正处于厚积而薄发之中,比如航母、05驱逐舰、第六代飞机都已经开始大量列装于我们的军队之中。以前,面对台湾岛内的台独分子,我们只能在台海中线这一侧进行威慑性学习,而现在我们可以随时将台湾给封锁起来。

以前我们面对增援台湾而来的美国航母,只能发出一些警告,而现在我们可以直接锁定它,令其随时都可以处于灭顶之灾中。否则就不会在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被撤职一事发生了。

与此同时,我国还发明了许多非常规手段来打破美国以及盟友所构成的包围圈:



比如在南海争议海域,我们曾经使用过原始的渔船集群战术来对抗美国及其盟友军舰的GPS干扰,这种民间智慧启发了军方开发出了更先进且安全的“蜂群无人机”系统——300架成本仅相当于1枚战斧导弹的自杀式无人机,能在10分钟内瘫痪整支航母编队的雷达系统。2023年8月的朱日和演习中,这种新战法让观战的北约武官惊呼:“传统海战规则被彻底改写!”

量子通信技术的突破更具有革命性。当美国花费千亿美元升级GPS系统时,中国在青海建成了全球首个量子卫星地面站。2024年台海封岛军演期间,解放军潜艇通过量子加密通信,在深海完成了对第七舰队动向的实时监控,而美方雷达始终显示“无异常信号”。这种“代差优势“正在改变战场规则,如同冷兵器时代突然出现了机关枪一般。



更值得关注的是“军民融合“战略的威力。深圳大疆公司的无人机改装后,能在高原哨所投送补给;杭州某游戏公司的虚拟现实技术,被用于模拟台海登陆作战。这种将民用技术快速转化为战斗力的能力,让对手防不胜防。

在经济,面对美国及其盟友所形成的经济包围圈,我国也一直在努力推进技术创新生态的进化。北京中关村每天诞生80家科技企业,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家国家级高新企业。



当西方还在争论是否限制AI发展时,中国已有200多个城市上线智慧城市系统。上海张江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攻克光子芯片技术——这种用光信号替代电信号的新材料,可以让现有光刻机彻底淘汰。就像数码相机终结胶卷时代,技术跃迁才是打破封锁的终极武器。

在社会治理上,我国正在试行社会治理新模式。比如杭州城市大脑3.0系统,能同时处理2000万人的实时交通数据,自动调节1300个路口的红绿灯。更精妙的是“柔性治理“探索:深圳对轻微交通违章者,可用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代替罚款;北京胡同改造中,政府提供5种设计方案让居民票选。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创新,比强硬管控更能赢得民心。



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苏州创造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年轻人照顾老人1小时可兑换1个时间币,等自己年老时可支取使用。这种巧妙的社会设计,让全市23万低龄老人成为养老生力军。而上海静安区的“认知症友好社区”,通过改造超市标识、培训店员识别走失老人,用温暖细节化解社会难题。这些创新证明:最好的治理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激活每个社会细胞的自愈能力。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反转。20世纪50年代美国构建的“新月形包围圈“没能困住新生共和国,今天更复杂的“印太战略”布局也难挡东方巨龙的崛起。

但真正决定命运的,从来不是别人设置的障碍,而是自身能否持续革新。当我们在深圳前海看到全球首个数字货币跨境结算系统运行,在贵州深山目睹“中国天眼“捕捉137亿光年外的脉冲星,就会明白:突破重围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进化得更加强大。未来的大国博弈,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自我超越之旅。

参考资料:

亚太经济:“印太战略”视域下大国博弈与中国应对方略

现代国际关系:美国在“印太”的拒止性威慑战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