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055大驱去澳大利亚的海岸自由航行之后,这几天,一艘中国科考船也开始在澳大利亚南海岸附近水域自由航行,进行常态化作业。结果这一幕,又再次成了澳大利亚的心病。也让澳大利亚长期以来的对华政策两面性,突显的淋漓尽致。
按照英媒《卫报》的消息,中国科考船的出现,引发澳大利亚广泛轰动。有澳大利亚人士恶意揣测,说这艘科考船带有“军事目的”。不过,在舆论升级之际,澳总理阿尔巴尼斯出面,外交喊话中国,证明这艘科考船没有违法行为,但宁愿它不要出现在这。暗中含义,一目了然。
而按照澳大利亚媒体的进一步描述,这艘高达6000多吨的“巨无霸”级科考船,最近的时候,距离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郊区海岸线,约24海里。距澳大利亚南部岛屿更是只有14海里。那么,严格来说,中国科考船完全遵守的是国际规则制定的“自由航行”标准。与之相反,澳大利亚在南海的一些行为,尤其是试图闯入我国领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带有恶意和敌意。
坦率地说,澳大利亚对华态度始终存在结构性矛盾。既试图维持经济合作的基本盘,又难以摆脱安全焦虑驱动的战略对抗。一方面,作为中国铁矿石、煤炭的最大进口国,2024年对华贸易额占其出口总额的38%,这种经济绑定使其无法承受对华“脱钩”的代价。但另一方面,从2021年撕毁维多利亚州“一带一路”协议,到加入美英主导的AUKUS核潜艇联盟,澳大利亚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最激进的支持者。此次科考船事件中,澳分析人士所谓“军事目的”的臆测,本质上反映了其安全精英群体对中国海洋活动“泛安全化”的思维定式。
拿这一届澳大利亚政府来说,表现出来的形势,就是阿尔巴尼斯政府一边恢复了煤炭、龙虾等商品对华出口,但另一边又在关键矿产领域加速推进对华“去风险”。一边在APEC峰会上强调“稳定对华关系”,另一边却批准美军扩建达尔文港军事基地。
面对澳大利亚的双重性,中国也在改变过往的一些外交风格。尝试“以实力促和解”的应对策略。在科考船事件中,中方坚持“依国际法行事”的叙事,通过法理优势消解澳方安全指控;在军事层面,055型驱逐舰编队的远洋演训,则直观展示了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特别是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突破,迫使澳方重新评估军事对抗的成本。这种“法理+实力”的组合拳,明显有效改变了至少澳大利亚执政团队,对亚太力量对比的心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