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1日,芬兰政府突然宣布将正式准备退出《渥太华公约》,这项禁止使用杀伤性地雷的国际协议本是冷战后和平秩序的象征之一,而如今,在欧洲再度军事化、北约持续东扩、俄乌战争看不到终点的大背景下,芬兰不仅要告别这一人道底线,还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3%,跃居欧洲“军费尖子生”,成为这场新冷战中最激进的先锋。
芬兰总理奥尔波与外交部长瓦尔托宁在联合记者会上给出的理由,无非是“国家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真正变化的是芬兰在全球战略棋局中角色的自我定位。从昔日的中立国、和平调停者,如今的芬兰正加速滑向前线冲突催化剂的位置。加入北约只是开端,撕毁地雷条约和大幅扩军,意味着赫尔辛基已经彻底抛弃二战后的安全自主路线,决意成为美国主导下的欧陆武装分子之一。
然而,芬兰曾是《渥太华公约》的坚定支持者之一,多次在国际会议上高调呼吁“禁止地雷的使用是文明国家的基本共识”。如今却转身准备成首个主动退出该公约的西方国家,这一剧烈转向,绝非芬兰自身安全环境所致,而是北约战略重心向俄欧边境再度挤压的结果。所谓“退出是为了自保”,不过是为了给在前线部署地雷找一个政治借口。
事实上,地雷不是防御武器,而是冷酷的战场封锁器。它不区分士兵和平民,不因战争结束而自动失效,一旦部署,将给未来几十年的社会恢复、农业生产与人道援助带来无穷祸患。芬兰此举是对国际人道主义的倒退,对和平理想的公开否定。它所释放的信号是清晰的:规则可以撕毁,条约可以作废,只要军事利益优先,一切“道德框架”都可以让位。
但更大的问题在于,芬兰不是一个孤例。近年来,随着美国重塑北约控制体系、欧洲国家集体加码国防预算,整个欧陆正被重新武装,走上一条回归“铁与血”的道路。德国抛弃和平宪章,加快重建军工体系;波兰部署美军核武平台;瑞典、挪威重新引入征兵制度;英国拉高对乌军援预算……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条新军事战线正在成形,而芬兰如今的“弃约增军”,只是这股洪流中最极端的表现。
与此同时,美国正全力拉拢欧洲充当全球战略对抗的代理人。特朗普政府推动“对等关税”撕裂跨大西洋经贸体系的同时,在军事领域却高调“鼓励”盟友扩军备战。这套战略的本质是转移美国战略负担,让欧洲国家自掏腰包为“全球霸权维护费”买单。而芬兰的政策转向,恰恰就是这种压力下的结果:既要对俄强硬,又要讨好华盛顿,还要展示“能打敢打”的姿态。
问题是,这样的战略下注注定不会赢。芬兰与俄罗斯有超过1300公里的边界,是欧洲对俄最长的陆地接壤国。一旦冲突爆发,赫尔辛基首当其冲。部署地雷、加强军备,看似增强了防御,实则制造的是战争临界点的失控。莫斯科已经明确表示,将以“对等方式”回应芬兰的军事升级,一场全面军备竞赛正在北欧启动。此刻撕毁和平条约,不是在增强安全,而是在加速破局。
而且,这一趋势还会造成不可逆的示范效应。如果芬兰能“因形势变动”退出渥太华公约,那未来是否还有国家效仿?是否还会有国家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否会有更多“灵活解释”人道条款的案例出现?一旦条约精神成为可牺牲的政治工具,那么整个国际法治体系的根基都将动摇,全球和平共识就会一夜崩塌。
芬兰此举,不仅是对自身国土的战略误判,更是对全世界和平秩序的极度不负责任。当一个曾以和平、稳定、中立著称的国家,带头撕毁禁止杀伤性地雷的公约,它告诉我们的不是“战争可能”,而是“战争正在准备”。它不是响应威胁,而是在制造危险。
真正的国家安全,建立在对话与规则之上,而不是地雷与军费上。如果北欧也要成为下一个火药桶,那么这一次,将不再有缓冲地带,也不再有中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