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在战国初期国力强大,远超秦国,为何却没有灭秦?
魏国未能趁早灭秦,一直都饱受后人诟病。
但其实大家仔细回看,就会发现其实魏国一直在为“灭秦”而努力。
最终“棋差一招”,也并不是魏国不够努力,而是无能为力。
在战略上,魏国一直以“灭秦”为战略目标,但就是因为那么一些小的“差错”,导致他们的努力最终付诸东流。
1.吴起的无奈
公元前390年,魏河河西,已经不被信任的吴起在随从的保护下来到了此地。
望着奔流不息的黄河,吴起流下了痛苦的眼泪。
左右十分不解:将军戎马半生,不曾落泪,为何今日感伤不止?
吴起痛哭半日后才哽咽道:这里是我和将士们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本来以后会是大家实现愿望的根据地,但大王不信任我,这个地区只怕很快就会丢掉。
我哭的不是自己,是那些为这片土地舍生忘死的弟兄。
沉吟良久,吴起最终坚定地坐上了离别的车马。
果然,在吴起离去极短的时间里,这片地区就回到了秦国的手中。
2.魏国真的没想过放过秦国
早在未正式立国之前,魏国就制定了“灭秦”的基本国策。
公元前439年,魏国在少梁建筑城池,开始了对秦的持久战。
直到三十年后,魏国如愿以偿占领河西和关东中部,这场战争才落下帷幕。
不过大家也需要了解的是,在这三十年里由于魏国把主要兵力都放在“攻秦”,所以在东部和南部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损失。
公元前413年,齐、楚都曾让魏国损失惨重。
但魏国并不在乎,反而加快了“攻秦”的速度。
公元前407年,等到魏国如愿以偿之后,魏国才开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而魏国地处“四战之地”,这一致命的因素决定了魏国根本不可能“举全国之力”灭秦。
因为魏国四面都是敌人,特别是此时已经到了战国时期。
小国基本已经全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这些“雄主国”想要“进步”,就只能攻击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雄主国”。
著名的楚悼王、齐威王,都是烜赫一时的“进取之主”,而他们也都把“三晋地区”作为首要的进攻目标。
就算魏国想要全力灭秦,也需要考虑自己的东部边境是否能承受其他国家的“怒火”。
因此,魏国在获得与秦战争阶段性胜利后,就必须转身对抗齐、楚。
3.天不灭秦
魏国好不容易收复东部后,战火却并没有因此平息。
齐、楚都不愿意放弃到嘴的肥肉,因此选择了长期作战,魏国不得已之下,也只好将军队主力用于东部地区。
秦国因此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如果没有这个天才将领的话。
公元前391年,秦国与楚国结盟,集合五十万大军,全力伐魏。
可魏国名将吴起仅用五万魏武卒,就击败了这些秦军,并乘胜追击,一路打到了秦国腹地。
而且由于吴起率领的部队全部都是自己在河西训练的魏武卒,魏国东部军队并未费一草一木。
因此魏国此时完全有能力双线作战。
倘若魏国此刻能抓住机会,灭秦指日可待。
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吴起遭到了魏国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迫离去。
我们开头的那一幕,发生了。
当时,有很多权贵痛恨吴起,把他的出走描写为“拒绝公主”。
这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吴起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变法不彻底,新兴的地主阶级无力对抗老牌氏族势力。
因此即便立下汗马功劳,吴起仍然不能“出将入相”。
即便伐秦立有大功,却只能把功劳让出去,满足魏国传统贵族们的“虚伪欲望”。
吴起出走,让魏国再也没有了“灭秦”的可能。
虽然在之后魏国对秦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甚至公元前350年还打得秦孝公被迫“割地求和”,但这些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4.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吴起被迫出走的当年,还发生了两件改变历史走向的事情。
公元前390年,在秦国斗争失败的秦公子获得魏国支持,顺利返回秦国。
这个人就是秦献公。
由于在魏国生活多年,所以秦献公对魏国的强大了如指掌。
回国后,秦献公马不停蹄地仿照魏国制度进行改革,并多次发起伐魏战争。
也在这一年,“三晋”正式分裂,魏国如愿以偿独立后,面临的却是“后院起火”。
倘若韩、赵封锁上党地区,新兴的魏国将面临“一分为二”的窘迫境地。
由于魏惠王是在赵、韩两国的支持下才继承大统,所以两国在魏有很大的话语权。
赵国国君希望魏国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独立诸侯,而韩国则希望瓜分魏国土地。
这些事情也侧面表明了“三晋”内部的矛盾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倘若魏国无法解决这些矛盾,甚至宗庙将无法延续下去。
“两权相较取其轻”,魏国最终只能无奈选择“远交近攻”,在与齐、秦握手言和的同时,先解决“三晋内部问题”。
5.复杂纷乱的内部形势
为了重新控制三晋,魏国开始对韩、赵大举用兵。
此时韩、赵国力弱小,魏国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可齐、秦、楚都不愿意再次看到一个像晋国那样强大的国家,齐国率先发力,大举用兵。
随着“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等名场面的诞生,魏国再也没有了“独霸三晋”的机会。
而魏国的失利后,秦国趁虚而入,夺回了河西地区,扭转了西部战局。
这些都使得局势再一次发生扭转。
综上说述,魏国最终无法“灭秦”的无奈因素:
1.齐、楚等老牌强国并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像晋国那样强大的中原国家,因此他们绝不允许魏国在“三晋地区”一家独大。
2.就算魏国想要依靠“外交手段”稳定东部关系,然后举兵伐秦,也只是一厢情愿。
就算魏国在战略方针上没有错误,但形式上的千变万化最终也是的这一愿望沦为泡影。
当然,在此笔者也要给魏国正名,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低级错误,更没有所谓的“迂腐不堪”,只是有些时候可能确实是“天不灭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成败最终由一个小小的细节决定。
结语
魏国衰弱后,秦国曾屡次伐魏,但均收效甚微,直到另一个改变中原局势的人的出现——商鞅。
完成“商鞅变法”后,秦国以超然地姿态再次进入了中原的视野。
此时不仅是魏国,也不止于“三晋”,整个中原乃这天下都再也无力抵抗秦朝的建立。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