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又叫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物,其主要功能是官方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贞洁等封建礼教和功德,也有一些寺观将牌坊当作山门或重要建筑构件。牌坊有石材建成的,也有木材建成的。一般来说,建在城内重要街路上的过街牌坊最为尊贵。
作为白山松水广袤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清代的吉林城可纪念的人和事很多,但牌坊大致都在老城周边,建于城内的牌坊并不多。在绘制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吉林城八门图》中,比较详细地绘出了当时吉林城内的街巷衙署分布,其中也画出了两架过街牌坊。
其中位于北大街的过街牌坊位于德胜门内的老晋隆胡同西口。此处曾为清乾隆七年吉林城扩建后,大北门的所在地。清同治六年(1867年)吉林城北扩,在大北门北侧新建北极门和致和门,老北门拆除后修建一架过街牌坊加以对旧城门纪念,牌坊上有题写“巩固金汤”四字匾额。从清代开始,此过街牌坊遂成为城内一景,其通往德胜门的街道也被俗称“牌楼门街”(今德胜路东端)。
有资料介绍这架牌楼毁于九一八事变,但是在拍摄于1939年的一张老照片中,北大街牌楼依稀尚见(图注称牌楼题字为“巩若金汤”),且行人服饰带有明显的伪满痕迹,由此可知这架牌楼的毁掉时间,肯定不是九一八事变。至于毁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另外,在《吉林城八门图》中,还标有另外一座过街牌坊。此牌坊位于辘轳把街(即乌拉巴胡同)南口的江沿(今农发行附近),所绘形制与北大街牌坊一致,因而怀疑此处可能是吉林城大西门旧址。很遗憾史料中关于1867年之前吉林城大西门位置的记载极为含糊,更没有那架牌坊的只言片语。
另外在吉林老照片中还有一张被“认为是尚仪街”的清代影像,照片中能看到一架过街牌坊。但后来发现这张照片中牌坊后的景深处,有街巷和远山,比照地图和实地景象,初步怀疑这架牌坊应是北大街牌坊。和《吉林近代图志》中北大街牌坊相比,二者也尤为相似。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苗韫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