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交通部发布的消息称,2025年,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建设将全面启动,4月机场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将全面开工,构建“航空+高铁+城际+地铁”的立体化综合枢纽,包括沈鞍城际、K2线下穿二跑道地下预留工程。



“沈阳桃仙”七年磨一剑,破解多重难题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二跑道的建设筹备可追溯至2018年,彼时该项目被纳入省级规划,但直至2024年10月才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其推进耗时长达七年,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

1.空域资源冲突:原东塔机场作为军民合用机场,限制了桃仙机场的空域扩展。直至2022年东塔机场迁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才为第二跑道腾出核心空域。

2.基础设施配套:沈丹铁路外迁工程(2021年开工)和地铁2号线南延线(2023年通车)作为前置工程,需解决铁路切割跑道、地面交通接驳等问题。

3.规划与资金协调:项目总投资达107亿元,需协调机场、空管、供油等多部门,并平衡区域交通网络整体规划。



205亿砸向沈阳机场,第二跑道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东北的“经济起飞线”。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及枢纽设施功能提升工程总投资达205亿元,是东北地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航空基建项目之一。该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核心领域:

1、第二跑道建设。新建3800米4F级跑道,满足A380等超大型客机起降需求,总投资约107亿元,占整体投资的52%。

2、综合交通枢纽。包括地铁2号线南延线(已通车)、沈辽鞍营城际铁路接入规划,以及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强化空铁、空轨联运功能。

3、航站楼与货运设施升级。扩建T3航站楼国际功能区,新建T4航站楼及货运站,提升年货邮吞吐量至40万吨。

4、空侧设施优化。新增98个机位站坪,升级智慧塔台、供油系统及消防设施,提升航班保障效率。



从沈阳辐射整个东北,航空枢纽的瓶颈与突破

桃仙机场目前拥有一条跑道,设计容量为年旅客吞吐量2500万人次,但2023年实际吞吐量已达2056.4万人次,接近饱和状态。2024年清明假期期间,其航班起降架次较2019年增长6.39%,单跑道运行导致航班延误率居高不下。在全国范围内,桃仙机场长期稳居东北地区航空枢纽首位,但与哈尔滨、大连等区域竞对相比,其扩容速度滞后。例如,哈尔滨太平机场2024年已升级双跑道,大连金州湾新机场规划4条跑道,桃仙的扩建迫在眉睫。



为什么修二跑道?从交通升级到经济赋能!

1.破解“空中堵点”:新建的3800米4F级跑道可起降A380等超大型客机,预计将提升50%以上的航班处理能力,显著减少航班延误,改善旅客体验。

2.强化东北亚枢纽地位:双跑道运营后,桃仙机场将成为东北远程洲际航线的核心枢纽,与大连、哈尔滨协同构建“东北亚黄金航线走廊”,助力区域对外开放。

3.临空经济区的引擎作用:以机场为核心的沈阳临空经济区规划2030年旅客吞吐量5000万人次,远期目标9500万人次。第二跑道将推动航空物流、高端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集聚,预计带动就业超10万人,形成“机场+产业+城市”的融合发展模式。



第二跑道建设与沈阳都市圈规划深度绑定

城际铁路互联:规划中的沈辽鞍营、沈本城际铁路将引入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实现辽阳、鞍山等城市1小时直达,促进人才、资源跨城流动。

高速公路网络:沈阳都市圈环线高速建设(目前处于前期阶段)将串联周边城市,优化物流通道,助力辽阳鞍山的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

军民融合的意义,安全与发展的双重逻辑

沈阳桃仙机场(常态化演练),作为东北战区重点保障机场,每年参与“联合使命”演习,验证民航-空军协同调度能力。

经济效益: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国防开支(如厦门新机场同步建设军用副跑道,减少财政投入约15亿元)。

战备价值:扩大军用机场网络纵深,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民用机场战时可补充军用机场300%的起降容量)。

社会影响:通过联合演练增强公众国防意识(如2023年上海虹桥机场参与“沪防-2023”演习,展示民航系统战时韧性)。



双跑道时代的沈阳雄心

第二跑道的落地标志着沈阳从“单核驱动”迈向“双翼腾飞”。未来,随着T4航站楼、综合交通枢纽等配套工程陆续建成,桃仙机场将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将成为东北振兴的战略支点。其辐射效应将加速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东北亚经济圈深度融合,书写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沈阳桃仙机场第二跑道的建设,是破解现实瓶颈的必然选择,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它不仅是跑道的延伸,更是城市能级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的关键一步。随着工程的推进,一个更具活力、更富竞争力的沈阳,正蓄势待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