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教师的禀赋存在差异,成长轨迹也不同,学校既要严管厚爱,又要松绑赋能,校长要学会尊重、信任、包容每一位教师。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拥有3000余名学生的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着力打造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挖掘教师个体潜力,激发其内生动力,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研是“助推器”。学校构建了“校级统筹、年级联动、学科共生”的三级教研体系。校级层面组建专家指导组,制定学期教研主题图谱,统筹优质资源下沉;年级层面设立学科协作体,围绕单元教学设计、作业分层开发等核心任务,组织主题化、序列化教研活动;教师层面成立互助成长小组,通过“同课异构+循环观课”开展问题导向的微教研。学校每月开展“教研会诊日”,三级教研骨干联席诊断教学问题,形成“问题清单—策略工具箱—实践改进”的闭环,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明显增强。
学校注重个性化培养,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计划,支持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教学观摩等形式,加速其角色转换与技能提升。据统计,近5年有42对教师结为师徒,周期为3年,学校给师徒制定任务指标,纳入目标考核,新入职教师“出师率”达到100%。对于成熟教师,学校则鼓励其参与课题研究、学术论坛,拓宽视野,深化专业素养。
学校推行“教学自主权清单”,赋予教师课程设计自主权、教学方法创新权、教学进度调控权等权利,邀请专家分享教育教学理念,周期性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让青年教师勇闯学科“无人区”。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做法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也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还专门设立教师休息室,让教师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调适好自己的情绪,专注于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倾听并重视每一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提出的合理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组织专班专项解决。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六中学党总支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8日 第05版
作者:王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