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的这次月考,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

因为上学期学得不怎么样,月考又有上学期的内容,原本就知道不会考太好。但原地踏步的结果,还是有点吃惊。

说不失落是假的,预期是会有进步的,即便幅度不大也能接受,但原地踏步的结果还是有点扎心。

当孩跟我说他成绩时,我有点不是滋味,但也没多问,没提及太多,只是静静地听,不发表任何评论。



一路上,孩子跟我讲沈从文的小说,讨论故事梗概、人物背景以及蕴含的情感与文风里的淡淡忧伤。

孩子看起来还蛮有兴趣的讨论文学,我虽然心有微澜,但还是很专注的听。

没有太多焦虑,也没有负面情绪,也能接受孩没有太多进步的结果。

只不过回到家,孩就跟同学约上了游戏,不亦乐乎的玩,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

有点恼火,也有点懊恼,心想:

都考成这样了,咋还有心思玩呢?不知道知耻而后勇吗?

当我这么想的时候,觉察了下自己的情绪,发现自己有一点焦虑,嘴上说着不在乎孩子的成绩,但其实落差感还是有的,也有着淡淡的伤感。

孩子这段的学习认真程度我也在看眼里,的确比之前有进步了,态度也比之前好,可是结果却涛声依旧?我焦虑的不是成绩,而是没考好的原因:

上学期的漏洞依然存在,而且并未被消除太多;

这学期的基础不太扎实,毕竟呈现的结果也能说明一定问题;

努力的强度还不够,孩子的确比之前努力了,但肯定还不够;

孩子在努力和认真,但别人也在努力和往前走。

这些可能是一些方向性的原因,但具体的细节原因还需要孩子自己去总结和梳理,因为我觉察到了自己有一点情绪,所以我尽量先不去跟孩子沟通这些事。

我也在提醒自己很重要的一点:

我说得太多,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而且还会阻碍他自己的反思与思考。

同时我也在觉察孩子的反应,之前接他的时候都是很开心的聊一些废话,聊天氛围还是很轻松愉快的。

当孩子考差的时候,他聊的语气虽然还是蛮轻松,但话题也变了,而且还蕴含着哲思与他自己的思考。



觉察了下,可能这是他在面对有着落差的结果之中,通过文学来安放自己的郁闷情绪。

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考不好,最难受和落差的肯定是孩子,我这时就不能再多说什么或者批评,即便想让孩子总结和规避问题,此刻也不是最好的时机。

克制一下自己想要指责的欲望,也克制一下自己想要评判的心。

我家孩子我还是比较了解,很敏感,对自我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哪怕我一句不太友好或提高声调的话,或者一个不经意的表情,就会被他认为我吵他。

哪怕我克制和尽可能平和的表达,孩子也能很敏锐的捕捉到我的不满。

所以我通常的做法是,在自己有情绪和内心有波澜时,尽量不跟孩子沟通,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会提建议。

这时的建议哪怕再中肯,对孩子来说都是指责和挑剔,都是表述着对他的不满。

这也是我在处理自己负面情绪的一些方法,先觉察自己的不满与失落,然后后退一步先平复和修复自己的情绪。

等到自己的心态很平和时,再跟孩子沟通以及询问孩子下一步的想法与做法。



对父母来说,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是不可能的,但还可以在缓解自己的焦虑与情绪之后,再去沟通。

本着先解决情绪问题,再解决学习问题的宗旨。这样才能最大化推动问题的解决。

这跟我之前的做法不一样,之前我看到孩子没考好时,我脸色会立刻就晴转多云,然后一顿输出和批评,指出是孩子没好好学,以及他的自负感带来的意料之中的结果。

但发现这样沟通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孩子更加排斥和刺毛了,甚至说以后要更摆烂诸如此类的话。

父母不焦虑,对孩子温和的沟通,冷静的看客观事实,都是对父母的考验。

随时觉察,随时调整情绪,然后温和坚定的托举和助力孩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