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到三,你还不收玩具,我就把它全扔了!”
“你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了!”
“么点小事也做不好,你到底怎么回事?”
你有没有在情绪上头的时候,说过这些话?
事后后悔吗?当然后悔。
可是第二天,还是忍不住又来了。
我们总以为孩子的脾气是“天生的”,可很可能——他的性格,是我们一天天“带出来的”。
妈妈性格直接影响孩子的脾气,有一种性格的妈妈,孩子会受益一生。
一:妈妈的性格,是孩子脾气的原型
别小看孩子的小脾气,它背后,很可能藏着我们日常的情绪模式。
孩子不是突然炸毛的,是看着我们一点点学会怎么“表达情绪”的。
我们焦虑,他紧张;
我们压抑,他沉闷;
我们暴怒,他“秒爆”。
有个心理学名词,叫“情绪社会化”:意思是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学习情绪表达和管理。
而妈妈,是这个过程里最强的“情绪示范者”。
他看我们怎么生气、怎么平静、怎么应对压力,他就在内心记下一套“情绪反应剧本”。
所以,我们以为只是在生活,其实是在“教学”。
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情绪教材”。
二:最影响孩子的,是这3种性格
不同的妈妈性格,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孩子脾气。
最典型的,有这三种:
①情绪稳定型妈妈:脾气来了,也不失控
这种妈妈不是“不会生气”,而是能觉察、能调节。
她知道什么时候闭嘴、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先别回应”。
比如,孩子打翻牛奶,她会先吸一口气,然后说:“快,咱们一起擦干净。”
她的语气不高,态度不慌,动作不急。
她的孩子,通常也情绪平稳、遇事不怕,脾气好但不软弱。
因为他知道,出错不等于被嫌弃,情绪来了也不会被惩罚。
妈妈的稳定,给了他安全感,也教会了他自我调节。
②火山型妈妈:炸得快,收得慢
这种妈妈情绪反应快,一句话听不顺,就开始碎碎念,常挂嘴边的可能是:
“我都说过多少次了!”
“你怎么总是这样!”
“你是听不懂人话吗!”
孩子会怕,但更容易炸。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情绪不是“被理解”,而是“被爆炸”。
她的孩子要么极度敏感、讨好型人格;要么情绪暴躁、动不动就崩溃。
因为他学到的是:只有大声、尖锐,情绪才能被看见。
③控制型妈妈:高标准,低容错
她可能看起来特别“负责任”——早睡早起、计划满满、对孩子要求细致到牙缝。
但问题是,标准太高,孩子喘不过气。
她总说:“我这都是为你好。”
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我怎么做都不够好。”
她的孩子常常情绪压抑、自我怀疑、遇事容易焦虑。
因为他在妈妈那里学到的是:“别出错,不然就不被爱。”
他的脾气就算不是“爆炸型”,也有可能是“内耗型”。
三:孩子一生受益的,是“情绪稳定型”妈妈
什么样的妈妈性格,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答案很明确——情绪稳定型妈妈。
什么叫“情绪稳定”?
不是不发火,也不是完美妈妈。
而是你有情绪,但不会用孩子来出气;你也会烦,但不会用责骂代替沟通。
情绪稳定,不是“情绪没有”,而是“情绪有度”。
这种妈妈身上有一种“柔韧感”:她也会怒,也会累,但不会爆,不会乱,不会逃。
她的气,是慢慢放出来的;她的爱,是稳定供给的。
为什么孩子受益一生?
因为孩子会在她这里学到:
冷静地面对冲突:不会一不顺心就摔门离席;
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既不会压抑,也不会乱发脾气;
拥有情绪复原力:有难过,有缓冲,有弹性。
孩子将来走进社会,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他都能稳得住、扛得了、不崩盘。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是孩子一生的底气来源。
四:3个简单实用方法
我们不用一步到位变“佛系圣母”,但我们可以从这3件小事做起。
①3秒情绪暂停术
当我们想吼的时候,先闭嘴三秒。
不是忍,是给大脑一次“缓冲”机会。
哪怕只是深吸一口气,或者转身倒杯水,情绪也能降温。
孩子越难搞,你越要慢动作。慢一点,反而稳一点。
②情绪标签练习
不吼,不等于压抑。情绪是要表达的,但换种方式说出来。
比如,“我现在有点烦,因为事情太多了”,而不是“你能不能别再惹我!”
当你学会给情绪贴标签,孩子也会照着学。
他以后不再是“乱发火”,而是会说:“我有点生气,因为被同学说了。”
这就是情绪表达的高级版本。
③每天10分钟松弛时间
妈妈也是人,也需要充电。
所以,别把自己搞到燃尽状态才去休息。
每天给自己10分钟:听音乐、发呆、滑手机、散步……什么都行,但必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放松。
我们越能照顾好自己,就越有能力照顾好孩子。
情绪稳定的妈妈,永远不是“牺牲出来的”,而是“先安顿好自己”的。
妈妈不是不能有坏情绪,而是要有能力把情绪“好好用”。
孩子看着你学会稳定,就像看着你学会游泳一样。
你越自在地浮在水面,他越不会怕沉。
妈妈稳一点,孩子顺一点;你温柔一点,他一生都会温柔。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