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部队大院孩子从1968年初开始大批参军入伍,一直到1972年底。五年之间,大院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前出生的孩子,基本都去部队当兵了。1973年底的征兵季,到1976年初征兵季,大院孩子中,基本没有参军的。他们不是上山下乡,就是去了工厂,或者在家待业。

这种现象,应该只有大院孩子们自己明白。现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大院孩子一见面,都会互相问起各自的兵龄(参军年份)。大多数人都会说自己是68年的、69年的、70年的、71年的、(72年未征兵)、73年的或者77年的。很少大院孩子说自己是74年的、75年的或76年的兵。这三年,对大院孩子的“参军史”,绝对是一个空白。如果有大院孩子在这三年间参军的,肯定是一个例外,而且肯定不是来自相当一级部队大院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然与特殊年代特殊情况有关了。1973年大院孩子参军(1972年底开始征兵到部队),是风起云涌地大院孩子参军热潮的最后“落日余晖”。

1974年春季招兵时,正值“批林批孔”运动高潮,大院孩子参军也受到波及和影响。大院孩子们当兵的梦想被现实冲击,武装部基本没有在大院适龄青年中征兵,部队带兵的也没有从大院孩子中带兵回去。从这一个征兵季开始,大院孩子们几乎都没有等来参军的日子。大部分人都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来到农村,来到山区。

好在从1974年开始,上山下乡政策有了巨大的变化: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不用离家太远了,一般都在本省或本地区农村插队,像北大荒、西双版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些边远地区基本没有人去了;知识青年到农村不再分散地住在农民家里了,而是各个公社或大队建立了知青点;农村各个知青点有专人管理,知识青年住宿吃饭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大院孩子们也和社会上的知青一样,开始在农村劳动。没想到,1976年10月,“四害”被除。当年年底征兵季,大院里再次掀起参加热潮。那一年,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包括正在读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还有在家待业的,已经当了工人和上山下乡知青的,都报名参了军。积压了三年的参军热潮,一下子爆发出来,武装部征兵名额大大增加,带兵的部队干部超额完成了征兵任务。

1977年的兵(部分是1976年底到部队的)里,大院的孩子走了不少,最小到最大的年龄相差近十岁。这就是如今大院孩子们碰上,77年兵特别多的缘故。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