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阊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倾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生活平淡自然,岁月静好是常态,也是最好的理想状态。
当然了,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之下,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片未被完全探索的海洋。那片海洋,波澜壮阔,藏着无尽的梦想与渴望。或许是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向往,或许是对某种技艺达到巅峰的追求,又或许是对内心深处那份纯真情感的执着守护。
那些些看似平凡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与岁月抗争,追寻着心中的那片星辰大海。他们或许会遇到挫折,或许会遭受质疑,但正是这些不平凡的梦想,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单调,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
很多时候生活不仅仅在,于平淡与静好,更在于那份对梦想的坚持与追求。正是这些梦想,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人们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璀璨与不凡。
不过在时代背景下,这一份平淡祥和能否存在?
02
唐代诗人张继,在经历过动荡之后,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阊门即事》,表达了对于平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张继,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只是由于生平知道的人不多,所以,他流传的诗不多,大约五十首左右,属于是诗红人不红的类型。
词条里对他的介绍简单,概括来说,他大约生活在唐玄宗意气风发的开元初年,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中进士及第,至德中和刘长卿同为御史,大历末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
生在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终身壮志未酬的张继也是坎坷,最终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将他的故事藏在了避难苏州的枫桥之夜里。
03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与人间世事的交织画卷。
楼船远征,耕夫被迫离乡背井,踏上未知的征途。那万顷青翠的春田,本是他们辛勤耕耘的希望之地,如今却只能空留芳草萋萋,诉说着离别的哀愁。诗人站在阊门之上,远眺郡城轮廓,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
清明时节,本应是家家户户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而今在这战乱频仍的年代,却只见几处新烟袅袅升起,显得格外寂寥与冷清。这新烟,或许是新坟上的祭品,又或许是幸存者艰难维持生活的炊烟,都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与无奈。
张继以细腻的笔触,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巧妙地融入了这短短四句诗中。
他笔下的吴门郡郭,不再是繁华热闹的景象,而是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忧伤之中。而那些耕夫们,他们的命运,也如同那随风飘荡的春草,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
此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春日田园风光图,更是一曲深沉的人间悲歌,让人在品味之余,不禁对那个时代的苦难与人们的坚韧心生敬畏。同时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04
张继一首清明所见诗,道尽悲凉,人生平淡且充满烟火气才是幸福。
张继勾勒出一幅清明时节的凄清画卷,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与人生平淡之美的向往。诗中那细雨蒙蒙的阊门下,行人匆匆,纸钱纷飞,不仅映照出节日的哀思,更深层地反映了作者对人间烟火气息的珍视。
在他看来,或许正是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常,构筑了生命中最真实、最温暖的幸福底色。
试想,当繁华落尽,岁月悠悠,那些曾令自己心潮澎湃的瞬间终将归于平静。而正是在这份平淡之中,与家人围坐共享一顿粗茶淡饭,于灯火阑珊处聆听市井喧嚣,才构成了生活最质朴也最动人的篇章。
张继笔下的悲凉,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人内心对于简单、宁静生活的渴望。
不妨学会在忙碌与浮躁中寻觅片刻的宁静,于喧嚣尘世里保留一份对平淡之美的敏感与追求。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不妨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幸福瞬间:一缕晨光、一声鸟鸣、一抹微笑……它们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生命中最璀璨的银河。
同时也提醒人们,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匿在这些平淡且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之中。
05
生活哪来的那么多豪情壮志和波澜壮阔?都是鸡零狗碎,日复一日的平淡和坚持而已。
所以,过好每一天才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