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春雨 其一

烟柳风帘锁画桥,东君何事滞花朝。

春霖化作离人泪,滴尽残红梦未消。

开篇 “烟柳风帘锁画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春雨图景。如烟的柳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层轻柔的帘子,将那精致的画桥笼罩其中。“锁” 字极为精妙,它不仅生动地描绘出烟柳风帘环绕画桥的形态,更给人一种幽闭、压抑之感,似乎锁住的不仅仅是画桥,更是人们的思绪与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朦胧而略带哀愁的基调。

“东君何事滞花朝” 一句,诗人笔锋一转,发出疑问。东君,司春之神,在这本该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花朝时节,却不知为何姗姗来迟。这一问,看似无理,实则饱含着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花朝节本应是百花盛开、人们欢庆的日子,然而此时却因春雨和东君的迟滞而显得冷清寂寥,这种反差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惆怅氛围。

后两句 “春霖化作离人泪,滴尽残红梦未消”,将情感推向了高潮。绵绵春雨,此时仿佛化作了离人的眼泪,淅淅沥沥,无穷无尽。那被春雨打落的残红,恰似离人破碎的梦,即便花瓣凋零殆尽,心中的思念与忧愁却依然无法消散。“滴尽” 二字,形象地写出了离人泪的绵长与哀伤,让人深切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而 “梦未消” 则点明了离人虽历经痛苦,却依旧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念念不忘,其执着与深情令人动容。



七绝·春雨 其二

细草香泥衬落潮,东风吹恨上春霄。

绿窗人静黄梅雨,愁损江南十里桥。

首句 “细草香泥衬落潮”,诗人从细微处着笔,描绘出一幅清新又略带凄清的画面。纤细的春草在春雨的润泽下愈发嫩绿,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脚下的泥土也变得湿润松软。“衬” 字极为巧妙,将细草香泥与落潮关联起来,落潮之景本就带有一种消退、流逝的意味,而细草香泥的映衬,更添了几分落寞之感。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刻画,为全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宛如乐曲的前奏,轻轻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次句 “东风吹恨上春霄”,笔锋陡然一转,从视觉描写转向情感抒发。东风,在古诗中常被赋予春的气息,然而在这里,它却 “吹恨”。诗人心中的怨恨、愁绪仿佛被东风裹挟着,直上云霄。一个 “吹” 字,赋予 “恨” 以动态,使其不再是静态的情感堆积,而是如袅袅青烟般,弥漫于整个天地之间,“上春霄” 更是夸张地强调了愁绪的浓烈与无尽,仿佛这恨意要冲破天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那难以排遣的愁闷。

第三句 “绿窗人静黄梅雨”,视角又回归到具体场景。绿色的窗扉紧闭,屋内之人静静地聆听着黄梅雨淅淅沥沥的声响。“绿窗” 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着闺阁,暗示屋内之人或许是一位女子。“人静” 与 “黄梅雨” 的淅沥形成鲜明对比,愈发凸显出环境的寂静。黄梅雨,本就以其连绵不绝、潮湿闷热的特点,在人们心中勾起愁思,此时屋内之人在这寂静之中独自聆听雨声,那份孤独与忧愁更是被无限放大。

末句 “愁损江南十里桥”,将愁绪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这片充满诗意与柔情的水乡之地,本应是风景如画、令人陶醉。然而此刻,十里长桥在春雨的笼罩下,仿佛也被愁绪所侵染。“愁损” 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愁绪对眼前景物的影响,似乎这十里桥也因承载了太多人的忧愁而不堪重负。江南的桥,本是人们往来的通道,此刻却成为了愁绪的寄托之所,让人不禁为这江南春雨中的愁情所动容。



七绝·春雨 其三

雨湿烟汀草色遥,江南何处是归潮。

春风只解欺游子,吹尽杨花鬓易凋。

开篇 “雨湿烟汀草色遥”,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迷蒙的春雨图。细密的雨丝纷纷扬扬,打湿了雾气弥漫的水边平地。“雨湿” 直接点明春雨的状态,给人一种潮湿、阴冷之感;“烟汀” 描绘出水边雾气氤氲的朦胧画面,营造出缥缈而虚幻的氛围;“草色遥” 则展现出春草在春雨滋润下,远远望去一片嫩绿,但又因距离和雨雾而显得模糊不清。这一句通过细腻的写景,既奠定了全诗朦胧、凄清的基调,又为下文游子的思乡之情埋下伏笔,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被春雨笼罩的异乡之地。

“江南何处是归潮”,一个问句,直抒游子内心的迷茫与困惑。诗人身处异地,望着眼前的春雨,思绪飘向了遥远的江南故乡。“归潮” 本是指潮水回归大海,在此处象征着游子归乡的渴望。然而,茫茫江南,何处才是那能引领自己归乡的潮水?这一问,道尽了游子漂泊在外的无依无靠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那种找不到归途的迷茫感,如同一团浓重的迷雾,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后两句 “春风只解欺游子,吹尽杨花鬓易凋”,诗人将满腔的愤懑与无奈倾诉而出。春风,在常人眼中本是温暖和煦、带来生机的象征,但在游子心中,却成了欺凌自己的 “恶势力”。它无情地吹尽杨花,暗示着时光的匆匆流逝。而 “鬓易凋” 则形象地写出了游子在长期的漂泊与思乡之愁的折磨下,容颜迅速衰老,两鬓斑白。一个 “欺” 字,将春风拟人化,强烈地表达出游子对命运不公的愤懑;“鬓易凋” 则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内心的痛苦与煎熬,让人深切感受到他在异乡漂泊的艰难与辛酸。



与古人相比如何?

第一首,意象营造:“烟柳风帘锁画桥”,开篇便勾勒出一幅烟雨朦胧中,柳影如烟、风拂帘幕、画桥静立的清幽画面,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迷离怅惘的氛围。“东君何事滞花朝”,将春神东君拟人化,埋怨其为何迟迟不让花朝节到来,赋予诗歌一种俏皮的情致。“春霖化作离人泪,滴尽残红梦未消”,以春雨比作离人泪,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缠绵与离人的哀愁,残红在春雨中凋零,而梦却依然萦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愁绪。

情感表达:整体情感基调是离人对远方的思念与惆怅,借春雨、烟柳、残红等意象,将这种情感渲染得细腻而深沉。

第二首,意象营造:“细草香泥衬落潮”,描绘出细草繁茂、香泥松软,与落潮相互映衬的景象,给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感觉。“东风吹恨上春霄”,将无形的恨意具象化,仿佛东风能将恨意吹上九霄,使这种情感显得更为强烈。“绿窗人静黄梅雨,愁损江南十里桥”,绿窗、静人、黄梅雨,组合成一幅幽寂的画面,而 “愁损江南十里桥” 则将愁绪从室内延伸到了江南的十里长桥,拓展了愁的空间范围。

情感表达:主要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愁绪,这种愁绪既有对时光流逝、春景渐逝的感慨,也有对生活中某些不如意的惆怅,通过江南春雨的典型环境,将这种愁绪表现得含蓄而悠长。

第三首,意象营造:“雨湿烟汀草色遥”,描绘出雨中的汀洲烟雾弥漫,草色遥看若有若无的朦胧景象,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氛围。“江南何处是归潮”,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游子对归处的迷茫与追寻。“春风只解欺游子,吹尽杨花鬓易凋”,将春风拟人化,指责春风只知道欺负游子,吹尽杨花的同时也让游子的鬓发容易变白,形象地写出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情感表达:核心情感是游子的思乡之愁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通过春雨中的汀洲、杨花等意象,将这种情感抒发得真挚而动人。

整体评价与古人对比:

这三首诗整体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在遣词造句、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果与古人的七绝相比,大致可处于中上游水平。与王昌龄、李白等七绝圣手相比,可能在立意的新奇和境界的开阔上略逊一筹,但与一些中晚唐及宋代的优秀七绝诗人相比,并不逊色。比如与杜牧的一些抒情七绝相比,在情感的细腻和意象的精美上各有千秋;与宋代贺铸等词人的七绝相比,在营造氛围和表达愁绪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