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3月28日讯(通讯员 马卉 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当生命消失,殡仪馆就是人生的最后一处驿站,遗体经冷藏、化妆、火化,最后化为骨灰,或撒向江河湖海,或掩埋黄土……3月28日下午,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组织开展殡葬开放日活动,聚焦“探访人生终点 共筑生态归途”主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跟随80多名市民参观了南京殡仪馆、西天寺和雨花功德园。殡葬行业借此向外界揭开神秘面纱,不少市民从恐惧到释然,在感悟生死之间体验到人文关怀。



“父母和妹妹先后落葬于普觉寺墓园,但他们离开前的细节并不清楚,这次想过来看看殡仪馆的工作流程,总觉得这里很神秘。”家住玄武区的赵先生告诉记者,随着参观进行,心中疑惑逐渐消除。在遗体告别厅,一簇簇鲜花摆放有序;20多间守灵房,布置温馨别致。

在南京殡仪馆,讲解人员向代表详细介绍了南京市殡仪馆各项业务的服务内容、办理程序、惠民政策与注意事项。特别是介绍在“减项、降费、优服务”方面,通过讲解定价依据与惠民政策的做法,展示服务项目数量与收费的前后对比,让市民更加清晰地感受南京市殡葬惠民便民工作上的努力,突出殡葬行业的公益属性。南京殡仪馆负责人称,多年来,随着殡葬文明的宣传,市民对死亡的迷信和恐惧正在淡化,相信更多的市民会以科学、尊重的态度去看待殡葬业和殡葬从业者。



参观南京殡仪馆的过程中,市民小王仿佛经历了一场对生命深刻意义的探索之旅。他刚到殡仪馆时感到非常害怕,双腿直打哆嗦,但参观完后觉得死亡在殡仪馆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所有生命都将经历的过程。他告诉记者:“无论身份高低、贫富差异,最终都将归于同一终点。面对死亡,不应只有恐惧和逃避,而应抱有一种释然接受的态度。它教会我在尊重死亡的同时,更要珍视生命的每一刻,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有滋味。”



除了深入了解殡仪馆业务流程,此次殡葬开放日的另一个重点是带领市民看节地生态葬区,了解生态葬。在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纪念堂,市民一进入房间就清楚地看到柜体面板上的松鹤图画,寓意着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生活幸福、人生圆满。为了方便选择位置较高格位的家属,每个通道都配备了梯子。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给家属发放一张“追思卡”,这是一张电子芯片卡,家属可凭卡打开格位外门,透过内门玻璃可以看到亲人的骨灰盒,这种人性化设计使家属更好地寄托哀思,慰藉心理。

“我们为满足非涉农区居民基本丧葬需求,充分利用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原有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将其改造建设成为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并命名为‘宁思园’,这里总计规划格位3万个。”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自2024年1月1日开放至今,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共计接待办理骨灰免费安放业务近8000户。



当天,在西天寺和雨花功德园两家墓园的节地生态葬区,工作人员向市民详细讲解了江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式在生态环保、节约土地方面的优势。雨花功德园有一面围墙,围墙背景是一棵大树,大树上的小叶子是给逝者留名字的地方,象征着落叶归根。现场工作人员称,现在的墓园并非和大家传统观念中的墓地一样,而是更加偏向艺术化、园林化、景观化,“希望通过今天的开放日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绿色生态安葬形式,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绿色殡葬发展。”



“自提倡节地生态葬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南京的节地生态葬数量逐年有所增加,但在传统习俗下,大多数人依然选择传统墓葬,还需要我们加大宣导力度,有效节省有限的土地资源。”南京市殡葬改革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土地越来越紧张的前提下,节地葬、生态葬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参观结束后,市民吴先生对殡葬行业有了新的认知和看法,心中慢慢接受了生态葬。他说:“我们来扫墓时,能感受到墓园带给我们的温馨祥和与美好的环境。花坛葬、草坪葬和树葬等生态葬,给市民提供了逝者美好的归宿感。”

图片: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宋宁 摄

校对 胡妍璐

编辑 丁皓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