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梨花风起正清明,出城踏青祭先人。随着清明祭扫拉开帷幕,“让生命回归自然”的生态安葬方式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65岁读者打热线呼吁生态葬

近日,65岁市民肖杰莉拨打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热线,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呼吁大众选择生态葬。


肖杰莉

“清明节快到了,我在祭扫时发现,部分墓地价格昂贵,建造豪华,不仅占用土地,还造成资源浪费。而生态葬,既能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价格也相对亲民,能为许多家庭减轻负担。同时,它与‘厚养薄葬’的观念也高度契合,逝者的生命能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方式融入自然。我身边有很多同龄人和我想法一致,未来都想选择树葬或花葬。”肖杰莉说出呼吁生态葬的原因。

随着生态葬的推广,像肖杰莉这样希望在逝世后“回归自然”的人逐渐增多。记者从云南省殡葬协会了解到,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节俭治丧的观念被更多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身后事,参与生态葬的人数近年来有所增加。


节地生态葬

3月28日,在金宝山艺术园林的生态葬园区为母亲选择了花坛葬的杨先生告诉记者:“我母亲生前非常喜欢鲜花,选择花坛葬,也是满足她的心愿,家人们也很支持。而且每次来祭扫看着这些花草生机勃勃的样子,我都很欣慰。”

和杨先生全家支持生态葬不同,在玉案山公墓为父母选择了树葬的王女士,一开始遭到了亲戚的反对,认为树葬是不重视。王女士带他们亲自到墓园了解过树葬后,亲戚改变了想法。“其实生前对老人好才是最好的孝顺,选择树葬除了环保也是希望能够用另一种方式让生命延续,我认为和冰冷的石碑相比,不断生长的树更有纪念意义。”王女士表示。

生态葬等于“薄葬”?

生态葬涵盖了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海葬、壁葬等多种类型,将逝者的骨灰抛撒入海,或将其深埋于花草树木之下,镶嵌于石壁石塔之中。生态葬通过采用这种不竖碑、不留坟头、不占地或少占地的处理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绿色环保。

虽然生态葬已成为殡葬新选择,但是让“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绝非易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人不接受生态葬的主要原因有:“生态葬是薄葬,太简单不够体面。”“选择生态葬,后人无处祭拜,不能很好满足情感寄托。”


节地生态葬

对此,云南玉案山公墓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凌告诉记者,相较于奢华的墓葬,生态葬能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价值。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安葬方式,让逝者骨灰滋养树木生长,让生命以绿色的形式得到延续,这种生命价值的传递,远远超越了形式上的隆重,是对生命最好的纪念。

而且随着绿色殡葬的推行,祭拜方式也在多元化,即使没有传统墓碑,后人也可通过网络祭祀、在安葬地种植纪念树、放置鲜花等方式表达思念。情感寄托的关键在于对逝者的思念之情,生态葬虽没有固定的实体墓碑,但生命回归了自然,后人可在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缅怀逝者,让思念之情与自然共生,同样能满足情感寄托的需求。


玉案山公墓

其实早在1991年,云南玉案山公墓就开发了树葬项目,到2019年园区已经推出了包含树葬在内的草坪葬、花坛葬、壁葬、塔葬、节地立体葬等形式丰富的生态葬产品,目前墓园已经生态葬了上千名逝者。

“安葬的本质是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而非具体的祭拜场所和形式上的铺张,生态安葬方式更好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逝者以更环保、更有意义的方式回归自然,这也是对逝者‘体面’的安葬和尊重。”文凌说。

生态葬如何走得更远?

事实上,生态葬推广已久。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绿色殡葬方式。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节地生态安葬的先进经验探索。

近年来,为了提高群众参与和践行生态安葬的积极性,云南省各地也不断健全完善惠民殡葬和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把骨灰植树(花、草)等安葬、撒散、深埋、立体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地方式,以及土葬区遗体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葬式葬法纳入奖补范围。


清明祭扫

推进节地生态安葬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利于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基本安葬需求。据云南省殡葬协会会长赵六寿介绍,昆明19家经营性公墓,都进行了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推出节地生态葬服务,一平方米可安置若干骨灰,土地利用率高,能有效缓解遗体埋葬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都在万元以下。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殡葬改革大势所趋。

不过,要让生态葬走得更远,还需完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殡葬服务人才,优化服务流程,提供更加便民高效的服务,同时与殡葬习俗充分结合,强化人文关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则要落实生态葬惠民政策,完善激励引导机制,作好生态葬宣传科普工作,打破群众观念和认知上的障碍,让生态葬得到进一步的普及,让群众能更安心、更放心、更省心地办好“身后事”。

开屏新闻记者 周柯妤 王宇衡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