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铁生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摄影 雷远东
“隆中对”既是三国时代刘备集团建构蜀汉建国的大政方针,也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的支柱,更是读懂《三国演义》、了解蜀汉集团的基础。3月28日下午,名人大讲堂“三国文化季”第四场讲座在四川旅游学院拉开帷幕。天津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铁生,以《艺术结构的史实与虚构》为题,围绕《三国演义》第38回“隆中对”概括历史生活的基本思想、《三国演义》的史实和虚构、《三国演义》为什么要突出刘蜀集团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讲座结束后,来自四川旅游学院的四名青年传习志愿者,围绕《三国演义》中的家国大义和艺术价值,向郑铁生教授提问。
青年传译志愿者杨爽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杨爽,关注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着“拥刘反曹”的情感,而作者除了欣赏“隆中决策”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理由来解释这种情感?
“‘拥刘贬曹’不仅体现在《隆中对》,还有理想人格的追求上,这种精神贯穿了《三国演义》始终。”郑铁生回答道。随后,他以曹操集团的政权更迭为例,简要讲述了曹丕篡权、司马懿推翻曹操建立朝代的过程。“《三国演义》在这个部分用了大量的诗词,说曹操的后代之所以落到这个境地,就是因为他篡夺了汉室的王位,所以今天也就被人夺走了王位。”
青年传习志愿者李明珠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李明珠,则对《三国演义》中的虚实问题感兴趣。“罗贯中是如何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找到平衡点,完成历史骨架和艺术血液的融合?”
对于这个问题,郑铁生从戏剧创作历史讲起。“这个过程不是由罗贯中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千百年来民间艺人和艺术创作者塑造而来。我们不知道罗贯中具体做了什么,但是我们通过这部小说,能够看出,他达到了历史发展总的趋向和进程,和史书总体是吻合的。”罗贯中以曹操为例,讲他在统一北方中的雄才大略,小说描述和史书记载相吻合。“罗贯中努力使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发展。这是他的最高水平。”
青年传习志愿者邓雅心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蕴含的智慧与思想,不仅是中华文明永远的精神财富,也辐射到了周边国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邓雅心从小说的思想价值出发,提问“从现代视角来看,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其中的哪些品质?它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不光是中国人喜欢三国、研究三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对三国的研究同样深入。郑铁生介绍了影视剧《三国演义》拍摄完成后的故事。“当时,日本和东南亚都向中国购买版权,但是我们出价并不高,本来可以高高要价,但我们没有。”《三国演义》极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以及重义轻利、以民为本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都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青年传习志愿者张俊玟
或是受郑铁生讲述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版本故事影响,会计学专业的张俊玟,好奇的则是影视作品改编的问题。“您觉得当影视受限于篇幅的情况下,想要对三国时代进行展现,哪些内容最值得保留?为什么?”
郑铁生曾为多部《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作品做顾问,“当年《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以及曹操的豪横霸气,关羽忠肝义胆等形象,都非常深入人心,并且难以超越。”郑铁生表示,我们影视业人才济济,出产过很多优秀作品,“但我们现在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相比,还稍显落后。”在需要重视文艺理论水平提升的同时,“我们在进行文艺作品改编时,比如诸葛亮忠君爱国、家国情怀这方面,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做出取舍,比如更多地发扬他家国情怀的理念,这就是注重和‘现实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