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抗战胜利了,可国内局势立马风云突变。国共两党刚一起熬过艰苦的八年抗战,转眼就站在了新的历史岔路口。那时候,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得很。

国民党靠着抗战时的积累,再加上美国的大力援助,手里有 400 万装备精良的部队,海陆空啥编制都有,武器先进,弹药也充足,军事上占着绝对优势。而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呢,兵力也就 100 万左右,武器大多是抗战时缴获的 “万国牌”,枪支弹药严重不足,有些战士甚至只能拿着大刀长矛这些简陋武器上战场。


在这种 “敌强我弱” 的艰难情况下,解放军要打破僵局、赢得最终胜利,那挑战简直大得不行。

面对这么绝境的局面,毛泽东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他提出了 “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 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心战术思想。这一理念完全抛弃了传统战争里以占领地盘、击溃敌人为主要目标的老思路,把作战重点坚定地放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上。


核心策略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各个击破,力求完整、彻底地消灭敌人一个师,让它完全丧失战斗力,可不是把敌人打散、击退就完事儿了。这战略方针看着简单,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战争智慧。在后来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里,它成了解放军扭转战局、以弱胜强的关键制胜法宝。

击溃战的局限性:陷入越打越 “穷” 的困境

在残酷的战争舞台上,击溃战虽说能让敌军短时间内溃败逃窜,但这胜利往往只是表面的、暂时的。

为啥呢?因为在击溃战里,敌军军事建制大多能保持相对完整,指挥系统还能正常运作,武器装备没遭受毁灭性打击,兵员基础也保留了不少。就拿 1947 年的胶东保卫战来说,解放军面对范汉杰指挥的国民党胶东兵团(有 20 个旅,兵力很雄厚),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重创了国民党的 10 个整编师,给敌军来了个沉重一击。


可遗憾的是,这场战斗里解放军一个师都没全歼。结果国民党军队很快就能重新集结力量,靠着相对完整的军事体系,组织起凶猛的反扑。没一会儿,他们就侵占了解放区的 15 座城镇,给解放军后续作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困难。

不仅如此,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资源再生能力特别强。美国大量援助,让他们在武器装备补充方面占尽优势。武器一有损耗,马上就能从美国搞到新装备,快速恢复战斗力。那些战斗中受伤但没死的国民党士兵,在美国式医疗体系救治下,很快就能复员归队。


更要命的是,这些士兵治疗恢复后,因为接受了美式医疗和训练,个人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变强了。再看解放军,击溃战里很难缴获足够的武器弹药,战斗不断推进,常常陷入 “弹药越打越少” 的恶性循环。没有充足弹药支持,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后续战斗就不得不面临更艰难、更被动的处境。


击溃战还有个大问题,虽说能在短期内取得战术胜利,可根本没法改变战场上双方兵力对比态势,对战争全局也产生不了决定性影响。一旦敌军重新集结杀回来,解放军就得被迫再次投入战斗,陷入被动消耗的不利局面。还是拿胶东战役来说,战役里解放军分兵作战,没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虽然和敌军多次激烈交锋,可就是没法给敌军致命一击。最后,面对国民党军队持续猛烈的进攻,解放军只能撤离烟台、威海等地,战略主动权就这么落到敌手了。

另外,一直用击溃战术,时间成本也特别高。战争陷入长期拉锯,国民党靠着背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国的坚定支持,在物资、兵力等方面能持续投入,有足够资源维持战争消耗。而解放军物资匮乏、兵力有限,长期战争消耗对解放军特别不利。要是不能尽快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打破僵持局面,解放军很可能会被国民党拖垮,战争胜利就更没影了。

歼灭战的战略价值:断敌一指胜伤十指

歼灭战和击溃战那可有着本质区别,它以消灭敌军完整编制为目标,从根本上彻底摧毁敌人作战能力。一旦成功实施,产生的军事效益,击溃战根本没法比。1947 年的孟良崮战役,就是歼灭战的经典光辉范例。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战役里,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将领指挥下,勇敢地对上了国民党 “五大主力” 之首的整编 74 师,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整编 74 师作为国民党的精锐王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超强,一直被蒋介石当成 “御林军”,是国民党军队的核心支柱。可华东野战军巧妙抓住它冒进的弱点,果断集中优势兵力,把它包围在孟良崮地区。经过激烈残酷的战斗,华东野战军靠着顽强意志和高超战术,成功全歼整编 74 师,击毙师长张灵甫,消灭敌人 3.2 万余人。这辉煌胜利,直接让国民党军队在山东战场的核心作战体系瘫痪了,给了他们沉重打击。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可不只是消灭了一支敌军部队。更重要的是,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计划,打乱了敌人战略部署,让国民党军队在山东战场陷入被动。同时,还极大地鼓舞了华东野战军全体将士的士气,为后续一系列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 年的淮海战役,也凸显了歼灭战的巨大威力。战役刚开始,解放军果断集中兵力,围歼黄百韬兵团。这关键胜利大量消灭了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引发连锁反应,国民党军队士气急剧崩溃。原本部署严密的国民党军队,黄百韬兵团一被歼,内部就人心惶惶,指挥系统陷入混乱。在后续战役进程里,面对解放军强大攻势,国民党的 30 万重兵集团很快土崩瓦解,最终让淮海战役局势发生了根本性逆转。由此可见,歼灭战在军事层面能通过精准摧毁敌军核心战斗力,对战争全局产生决定性的深远影响。

歼灭战在经济与心理层面也意义重大,简直就是在经济与心理两个维度同时打赢了双向博弈。经济方面,歼灭战能缴获敌军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对于物资匮乏的解放军来说,这些战利品可太宝贵了,能直接有效补充自身战力。在孟良崮战役里,解放军从整编 74 师缴获了大量美式重炮、汽车及先进武器弹药,这些装备及时补充,极大改善了解放军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了部队战斗力,让解放军在后续战斗中更有优势。

从心理层面看,歼灭战的士气震慑作用没法估量。一支王牌部队被全歼,像整编 74 师这样被国民党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影响可不只在战场,还会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引发巨大恐慌和动摇。击毙张灵甫的消息传出去,国民党军队军心受到极大打击,士兵对战争信心动摇,作战意志消沉。而解放军这边呢,这场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士气,战士们战斗热情空前高涨,对战争胜利充满坚定信心。

毛泽东高度评价孟良崮战役,说:“这一战,让蒋介石睡不着觉。” 这评价可不只是对战役军事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其在心理层面深远影响的深刻洞察。孟良崮战役让国民党军队见识了解放军的强大实力,打破了他们对自身军事优势的盲目自信,从心理上极大削弱了敌人战斗意志。对解放军来说,这是实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信心的巨大提升,为后续战斗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孟良崮战役:歼灭战的经典范例

1947 年 5 月,解放战争的硝烟在山东大地弥漫开来,孟良崮战役爆发了。这场战役在解放战争里那可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战役,给 “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 这一战略思想,提供了生动又特别有说服力的实践注脚。

华东野战军在这场战役里的战略部署那叫一个精妙绝伦,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其中,第六纵队的行动尤其关键,他们接到了昼夜奔袭 130 公里、抢占垛庄的艰巨任务。垛庄,这个位于孟良崮战役核心区域的小镇,看着不起眼,实际上可是整编 74 师的生死命脉,是敌军唯一的退路。要是把整编 74 师比作一条凶猛的毒蛇,那垛庄就是它的七寸要害。

六纵司令员王必成心里清楚这任务有多艰巨、多重要,毫不犹豫就率领部队踏上了争分夺秒的生死征程。战士们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拼命疾行,不顾疲劳、饥饿,心里就只有按时到达垛庄、切断敌人退路这一个坚定信念。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行军,六纵终于在关键时刻成功抢占垛庄,就像一把锋利钢刀插进敌人要害,彻底切断了整编 74 师的退路,把它逼入绝境,为后续围歼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役打响后,战场局势变得瞬息万变。粟裕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战术决心。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多路增援,战场形势特别棘手,是接着围歼整编 74 师,还是撤退保存实力,成了摆在粟裕面前的艰难抉择。关键时刻,粟裕果断下令:“宁可放走整 25 师,也要全歼 74 师。” 这命令充分体现了歼灭战的核心原则,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粟裕心里明白,整编 74 师作为国民党的王牌精锐,战斗力和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要是能成功全歼,不仅能狠狠打击国民党军队士气,还能打乱国民党战略部署,对整个华东战局产生决定性的深远影响。在他精准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各部队紧密协作,对整编 74 师展开了猛烈攻击。虽说面临敌人顽强抵抗和增援部队巨大压力,但战士们毫不退缩,靠着顽强意志和英勇精神,朝着胜利目标奋勇前进。

孟良崮战役的伟大胜利,可不只是军事指挥艺术和战士英勇奋战的成果,更是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胜利,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的辉煌胜利。战役期间,沂蒙山区的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队伍,全方位支持解放军。据统计,这场战役出动了 543 万民工,人数是华东野战军作战部队的 3.7 倍。他们用实际行动演绎了 “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的感人故事。

这些朴实善良的民工冒着敌人炮火,勇敢地在战场上来回穿梭,给解放军运送弹药、粮食和伤员。他们有的推着小车,有的挑着扁担,日夜在前线与后方之间奔波。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节衣缩食,把家里仅有的粮食和物资无私地送到部队,就盼着战士们能吃饱穿暖有力气打仗。他们还积极参与修筑工事、侦察敌情等工作,为战役胜利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要是没有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全力支持,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根本没法想象。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鏖战,华东野战军成功全歼国民党整编 74 师 3.2 万人。这场战役胜利就像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国民党军队,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蒋介石得知整编 74 师被全歼后,那叫一个痛心疾首,懊悔不已,只能重新调整重点进攻战略,原本自信满满的战略计划被彻底打乱。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彰显了歼灭战的巨大威力,也向世人证明,有人民群众坚定支持,解放军有战胜一切敌人的决心和能力。

从战术选择看历史必然性

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本质上就是歼灭战思想对击溃战的胜利。毛泽东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精妙战术,把 “以少胜多” 的军事奇迹变成了现实。这一战略不光成功改变了国共军力对比的悬殊局面,还深刻诠释了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的战争哲学 —— 只有彻底摧毁敌人的战争机器,才能赢得真正的战略主动权。要是能穿越回 1947 年,你会给粟裕将军设计啥样的歼灭战方案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军事智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