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为什么国军打不过解放军?
很多人总是忽略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提起辽沈战役的胜利,很多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三个一流:

一是101的指挥能力是一流的。二是,解放军战士的个人素质是一流的。三是,中层军官的执行能力是一流的。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一点都没错。
不过,很少人提到另外两个重要原因。
是,东野的“重要装备”优于国军。



辽沈战役初期,国军新1军、新6军有美械装备,包括汤姆森冲锋枪、M1钢盔等。
除此之外,国军还曾配备坦克、装甲车等。看起来,装备不错啊!
既然这样,国军为何打不过?
因为解放军拥有的火炮数量多于国军,高达2370门,其中,重炮数量比国军多100余门,迫击炮是国军数量的1.5倍。火炮这个重要装备优于国军,对胜利帮助很大,因为可以远距离歼灭敌人啊!
【要知道,二战前后的战争中,绝大部分的士兵是死于炮弹爆炸,而不是各种“枪支”。】
本来,国军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弱于东野,指挥员的能力也不如,加上火炮比不过解放军,失败就成了必然。
很多人认为东野是“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完全不是的。
是,东野的后勤太出色了。



东野在东北能发展到百万虎贲,就是群众关系做得好,这导致后期补给能供应得上。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人走了,留下不少武器。张作霖父子和日本人掌控的兵工厂,成了我东野的重要武器和弹药的补充来源。
这就不得了了。
更让东野如虎添翼的是,辽沈战役胜利后,东野缴获国军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使东野首次在机械化装备上反超国军。
头看,三大战役从东北开始,是因为东北地理特殊,不会腹背受敌,更重要的是火炮优于国军,后勤补给优于国军,如此,胜利的把握更大。
句话总结,大规模面对面的攻坚战中,如果武器装备远远不如敌人,那么,取胜会变得非常艰难。好在,东野的火炮比国军强,这成了东野的一个巨大助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