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被杀

1938年1月24日,此时距离开封会议已经过去了13天,当天会议结束后,韩复榘就被蒋介石秘密关押在了武汉的一个军统据点。这天傍晚,他居住的小院来了两名特务告诉他,“何部长想跟您谈一谈,请跟我们走一趟吧。”

韩复榘看着两人心里闪过一丝怀疑。自被关押以来,他每天喊着要见蒋介石和何应钦,但看守的特务都不予理会,为何突然今天答应了见他?

不过看着两名特务的态度还算恭敬,韩复榘也没想太多,便跟着他们往外走。可刚走几步,其中一名特务就悄悄对韩复榘说道:“家里是不是还有事?如果有什么话可以写信,我们会送到!”韩复榘一听,当即意识到了不对劲。

一只脚刚踏出院子就看到汽车旁边站了一排守卫,个个荷枪实弹,戒备十分森严,这哪里像是邀请谈话的样子,简直比押送犯人阵仗还要大。



此时的韩复榘已经感觉到了即将面临的危险,他故意低头打量自己的鞋子,说道:“我出门太着急,穿了双不合脚的鞋子,稍等我回去换一下。”

说完便自顾自转身,向院子里迈步,谁知刚抬起脚,身后便传来一声枪响。

韩复榘应声倒地,他面色痛苦,一只手捂着伤口,一边颤巍巍伸出手指指向开枪的特务,

似乎要说些什么。

可话刚到嘴边,特务们又连开数枪,就这样,曾经的“山东王”在血泊之中咽了气,享年47岁。

韩复榘的身世

说起韩复榘,他也算是一代传奇人物,19岁离家闯关东,在县衙担任文书工作。后又恰逢清政府编练新军,继而弃笔从戎,投效兵营,被编在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



他的营长正是后来西北军阀首领冯玉祥,当时的冯玉祥满怀抱负,一心想做一番大事业

因此对于有才的青年都格外器重,他见韩复榘不仅长得文质彬彬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在当时吃饭都成问题的战乱时代,读过私塾的文化人可以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于是便重点提拔他为司书生,跟在自己身边做事。自此以后的近20年时间里,韩复榘一直追随冯玉祥。与其他十二个营级军官合称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一步步从司令、连长、营长、团长、师长逐级提升。

1927年北伐战争,冯玉祥接受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编,率领部下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韩复榘也被正式任命为该集团军下属第三方面军司令,韩复榘虽然外表斯文,却敢打敢拼,骁勇善战。

在北伐战争期间他一路过关斩将,不仅先后挥师占领了归德、徐州等重镇,还兵贵神速,率部击溃奉军,攻占北京南苑,成为了第一位攻至北京城下的北伐将领。

当时的报纸铺天盖地,纷纷称赞他为“飞将军”,一时之间,韩复榘名声大噪,西北军也在这段时间威望大涨,迎来了鼎盛时期。可这样一个有能力又有声望的将领,蒋介石为何要将他秘密杀害?韩复榘又为何背叛冯玉祥转投了蒋介石的麾下呢?



短短十几年内,韩复榘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士兵成长为,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一代将领。其自身的才能自然不可抹煞,但冯玉祥的赏识和提拔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除此之外,冯玉祥与韩复榘还是一起死里逃生的患难之交。

1911年武昌起义后,冯玉祥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并通电全国宣布独立,声讨满清政府。

可很快,清政府就派兵镇压,起义宣告失败,冯玉祥被陆建章搭救,幸免于死。

却也遭到了清廷的通缉,被迫一路逃亡,在冯玉祥这段黑暗的时期,也是韩复榘陪着他一起度过的,两人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韩复榘不顾年轻时的知遇之恩与多年的袍泽之谊,背叛了冯玉祥和西北军呢?

其实早在北伐战争期间,两人就已经因为政见不合有了矛盾。尽管冯玉祥爱才惜才,也能够和下属一起同甘共苦,但他从小接受的是封建教育,耳濡目染之下,他对于军队的管理方式也和古代的封建大家长如出一辙。

在政治和军事决策时,都采用“一言堂”的方式,这种方法在战争时期尚且还能够维持,但韩复榘随着个人战功的扩大和军事地位的提升。野心也开始逐渐膨胀起来。



如今的他已经今非昔比,不仅手握军权还有了民间的威望,一心想做出一番大事业。可冯玉祥却依然觉得韩复榘是自己带出来的,始终是自己的小弟,对他的态度也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蒋冯战争爆发后,冯玉祥下令调几十万的军队到西北与蒋军作战,但韩复榘却认为西北土地贫瘠,环境也很恶劣,根本养不起这么多的军队。

而且作为河南省主席的他也舍不得将自己的地盘拱手让人,因此坚持要在河南打。

一番争论后,冯玉祥怒火中烧,指着韩复榘破口大骂,还让一军之首的他去院子里跪着,这一行为可算是让韩复榘丢尽了脸面。

不过,冯玉祥的种种做法虽然确实让韩复榘在手下面前折了面子,但实际上却并不是他出走的主要原因。

压弯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韩复榘而言,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衣锦还乡。



可随着两人的争论越来越多,任玉祥对他的任命变得越来越谨慎。

自国民军中原会师后,冯玉祥军务繁忙不得不找人做他的代理,韩复榘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以为这个代理会落到他的头上。

但冯玉祥却先后选中了薛笃弼、鹿钟麟、邓哲熙等人,几次换人,却始终没有考虑过韩复榘。北伐战争结束后,韩复榘一心想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几次三番和冯玉祥提出申请。

可最后却还是被孙良诚和石敬亭抢了先,终于,在1928年他被任命为了河南省政府主席,如愿成为一方之首。

可就在这时,冯玉祥却在石敬亭的建议下撤销了他第二十师师长的军职,撤销了军职还不是最让韩复榘气愤的,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这个军职还被他的死对头石敬亭接任了。韩复榘异常恼火,他知道自己与冯玉祥已经生了嫌隙,与其在他的手下唯唯诺诺,永无出头之日。

不如自己割据一方,自立门户。



1929年,蒋介石与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军阀开战,韩复榘奉冯玉祥之命去支援蒋介石,准备在双方两败俱伤之时再出手坐收渔翁之利。但谁曾想,在大战开始不久,桂系军阀内部出现了分裂。

蒋介石轻而易举就取得了胜利,计划落空,韩复榘正准备整军回河南蒋介石却向他发来了邀请,要在武汉宴请他。蒋介石是一介文人,且一心想要拉拢韩复榘,在席间不仅主动帮他倒酒,还一口一个“常胜将军”地恭维他。

临走之时,蒋介石更是直接送了几十万给韩复榘作为军费,原本就功利心极强的韩复榘在一波波赞美下有些飘飘然,他觉得相比于冯玉祥来说蒋介石对他更为赏识,于是在蒋冯之战的关键时刻,韩复榘临阵倒戈。

与另一名西北军将领石友三联合发电接受蒋介石的任命,带着麾下近10万精锐部队叛逃,

在韩复榘的帮助下,蒋介石很快打败了冯玉祥,势力进一步扩大,作为回报,他按照之前的承诺任命韩复榘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掌握着山东的军政大权,1930年,韩复榘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山东王”,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主鲁时期。



韩复榘因一己之私背叛旧友,置集团军的利益于不顾,还在任职期间暗地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无辜百姓,但对于山东人民而言他却算得上是一位好官。

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趁着中原大战之际,韩复榘迅速对山东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之举。

首先就是澄清吏治,对人浮于事的官僚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山东的军政法大权整合于自己一身。

一方面是为了驱逐蒋介石在山东的军统势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随后他还推行清乡、剿匪、禁毒等一系列措施,重视发展地方经济,推动乡村改革。任命何思源为山东教育厅长,大力发展教育。除此之外,韩复榘还爱好审理案件,自诩“青天”。

尽管其中也有不少冤假错案,但大多数的案子还是秉公执法的,大部分的百姓都对他持认可态度,甚至还有临沂等地的百姓特地赶几百里路程跑到济南告状,总而言之,山东省在他主政时期还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虽然他确实做了些实事,但实际上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满足自己作为“土皇帝”的虚荣心。但要是说他是个残暴糊涂的军阀,好像又有些冤枉他了。



在抗战初期,他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甚至还因为蒋介石的不作为和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如此看来,韩复榘虽然人品有待商榷,但也算是一个有是非大局观的将领。可他之后的一个错误决定却让他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步走错步步错

1938年 “中央通讯社”发布公告,罗列了韩复榘被处决的五条罪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违抗命令,弃守山东,导致大片国土沦丧。

1937年,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榘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的抗战事宜,承担黄河防务工作。面对日军的强势进攻,韩复榘部节节败退,在德州血战时,甚至损失过半。

可就在这个关键节点,蒋介石却调走了韩复榘的炮兵部队,这让原本就不占优势战局变得更加惨烈,为保存实力,韩复榘决定撤出济南。

得知他撤出的消息后,李宗仁大怒。立刻传电命令他死守泰安,然而韩复榘却回复道:“南京不守,何守泰安。”后来因为他的弃守,日军在山东长驱直入。国民党黄河防线功亏一篑,损失惨重。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召开了开封会议,以商谈后续的抗日战略为由哄骗韩复榘将其心腹都带了过来,会议上,大家的矛头都直指韩复榘。



要追究他弃城而逃之罪,韩复榘也不甘示弱,直接回怼道:“济南不守该是我负责,那南京上海不守又该谁负责?”

此话一出,蒋介石立马变了脸色,会议很快不欢而散,韩复榘刚上车准备离开就被几名特务抓了起来,并在十几天后被蒋介石下令秘密击杀。

作为一军之首,韩复榘却将黄河天险拱手让给了他人固然是十分可恨,但国民党的公告却也并没有说服大众,国民党内贪污受贿、不战而退的将领不在少数。

为何蒋介石偏偏拿韩复榘杀鸡儆猴呢?

蒋介石和韩复榘的积怨已深

其实所谓的公告只是蒋介石的给外界的说辞罢了。韩复榘被杀的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与蒋介石之间有许多的矛盾。

当年韩复榘投靠蒋介石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蒋介石为了拉拢他,不仅许给他山东的管理权,还答应给他一大笔钱。

可中原大战胜利后,蒋介石却没有完全履行诺言,韩复榘内心不快,谋划着如何与蒋介石抗争。他一上任就解散了山东的各级党部,目的就是为了驱逐蒋介石在山东的势力,这些行为早已经让蒋介石对他有了戒心。



随后,西安事变爆发。韩复榘不仅公开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表示支持,还准备派兵袭击“中央军”后路。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韩复榘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向蒋介石示好,反而讽刺道“没想到张汉卿做事情这么虎头蛇尾!”,这让蒋介石又在心里狠狠记下了一笔。

此时的他已经开始谋划如何除掉韩复榘,全面抗战爆发后,终于让蒋介石抓住了机会。

他知道以韩复榘精明的性格,调走他的炮队后必然不会再战,这样就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处决他。

虽然韩复榘的死是蒋介石出于私欲的算计,却也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自此以后,国民党的军纪确实好了不少。

可对韩复榘的妻子和孩子们来说,却是在一夕之间跌落了谷底。韩复榘一共留下了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女,大儿子韩嗣燮自小就精神不太正常。可因为是家中长子,韩复榘对其十分疼爱,父子二人关系也很亲密。

听到父亲被枪决的消息后,

韩嗣燮一时承受不了打击,当即被吓得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母亲高艺珍无奈之下,只能先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治疗,原本想着,等儿子稍微好转就把他接回家来照顾。



噩耗再次传来

韩嗣燮病情加重,暴死在精神病院。

韩嗣燮的死,让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瞬间变得分崩离析。

二太太纪甘青首先提出想要净身出户,自谋出路。纪甘青之前是戏班出身,为人圆滑,口才了得,在韩复榘生前,常常陪着他出席各种外交场合。因此也被称为“外交夫人”

韩复榘死后,高艺珍忙于照顾儿子腾不出手,也是她前去收尸,操持各种葬礼事务,高艺珍觉得她做了这些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且她还年轻,并无子嗣。

也确实不应该绑着人家,于是便答应了,看着纪甘青离开,三太太李玉卿也吵着要改嫁。

可是她却不甘心净身出户,不仅要分韩家的财产,还要把小儿子韩嗣煌也带走。

高艺珍自然是不答应,两人甚至闹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好在还有韩复榘生前的几个好哥们帮忙打点,最终李玉卿净身出户。



此后的数十年里,高艺珍一个人带着四个儿女一起生活。战乱时期,孤儿寡母的生活必然不好过。他们先后辗转西安、武汉、香港、上海,后又漂泊到了北平。到了北平后,无依无靠的高艺珍母子生活依旧很艰难,这时,韩复榘的拜把子兄弟找谷良民找到了他们。

原来在韩复榘生前,两人曾约定,等二儿子韩子华长大后,就将自己的女儿嫁过来。谷良民表示现在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是时候履行诺言了。而且自己给的嫁妆刚好能够解韩家的燃眉之急,高艺珍听后感激涕零,很快便让两个孩子成了婚。

1948年年底,解放军势如破竹,包围了北平,此时的国民党一派正在谋划着逃往台湾,高艺珍也开始犹豫。

年纪大了,好不容易定居下来她也不想再奔波,可自己作为军阀遗孀,丈夫还是民族的罪人,留下了是不是会被针对呢?

就在高艺珍犹豫不决时,二儿子韩子华站了出来,他告诉母亲,无论如何都不能去台湾。“蒋介石和我们之间可是杀父之仇,杀夫之仇我们为什么要跟着他走呢?”

这句话瞬间点醒了高艺珍,就这样一家人留在了北平,和大家一起迎来了焕然一新的新中国

为人称道的是。



韩复榘虽然做出了不可原谅的错误决定,但他的儿女们却都很优秀。不仅依靠努力摆脱了父亲的骂名,还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北平解放后二儿子韩子华进入了华北大学接受革命教育,后来又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远赴山西、宁夏等地区参与建设,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韩子华还主动请缨前往朝鲜战场,并且荣立三等功。三子韩嗣辉是成都黄埔军校的最后一期学员,毕业时刚好四川解放,于是便留在西安运输公司工作。

四子韩嗣煌则是清华的高材生,后来在华北电力大学担任教授,妹妹韩嗣虑同样是一名优秀的高级工程师。

作为一名军人,韩复榘无疑是失败的,为了一己之私,背叛兄弟和旧主,弃国土和人民于不顾。但作为父亲来说,他却是被很多人羡慕的,活着的四个子女,每个都成为了新中国的栋梁之才。

作为军阀的遗孀,他们虽然长于乱世,受尽苦难,但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通过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以自己的方式大放异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