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仔街景,摄影:李宇腾
3月香港艺术季,在逛完数个精彩展览后,我们步入繁忙的香港街市,寻找那些令人向往的美味。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味觉标记,正等待着每一位懂得收藏美味的食客。这些餐厅见证了香港的变迁,也承载了属于这座城市的情感与味觉记忆。
▲清真惠记
位于铜锣湾鹅颈街市的老店清真惠记,经营了半个多世纪。
这家偏于街市二楼一隅看似普通的小店,其招牌咖喱羊却在香港独树一帜。不同于印度或泰式咖喱,清真惠记的咖喱自成一派,浓郁却不突兀。
▲ 清真惠记的招牌羊肉咖喱
羊肉带骨,肉香深入骨髓。除了咖喱羊,挂炉烧鸭和太爷鸡也是回头客必点的菜品,有时迟来半小时就会错过。惠记餐盘用具一切都简朴至极,但菜品自带高光,甚至有一种模糊掉嘈杂背景音、抓住食客全部注意力的力量。
▲ 留家厨房,也拥有米其林推荐
翻开留家厨房的菜单,会有太史菜重现的恍惚之感,有古法粤菜的精致考究、清淡鲜美。
招牌菜的第一位‘太史戈渣’及冬日限定的五蛇羹,都颇有太史菜遗风。从功夫繁琐的古法盐焗鸡到采用低温烹调的醉乳鸽,从用岭南夏日时令食材入馔的凤眼果煀鸡到联结大澳渔村风味的艇晒虾酱蒸玻璃肉。
▲ 留家厨房的熏鸡同样令人称道
这家由美食家创办的餐厅,在致敬传统的同时,又体现了刁钻且好奇的味蕾对于新味道的探索。
▲红棉餐厅位于美利酒店庭院中
一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方大概也是节奏最快的地方。中环却既有争分夺秒的行色匆匆,又能看到赏花听鸟鸣的从容。 中环红棉路,一棵百年古树“节果决明”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变迁,每年春末夏初,挂满粉红色花朵,成为此地一景。这里有一座二层亭楼,便是红棉所在。
红棉的点心菜单、正菜菜单都让人难以取舍:蜂巢芋盒酥脆蓬松,里面的芋泥绵密细腻;虾子竹笙河虾饺,虾子与竹笙创造性地令虾饺多了鲜灵。
▲红棉的菜单
葱油脆皮鸡是一道闪闪发光的菜,鸡的脆皮散发着美好的光泽,外面一圈绿油油的小葱更闪烁着绿意。椒香清汤牛筋蝴蝶腩乌冬,带着淡淡麻椒味的清汤,在传统的味型基础上发挥了更多想象。在这里,食物与古树、与透过枝叶投下来的光与影融合在一起。红棉不仅是一家餐厅,更像是一个让人暂离繁华的隐秘花园。
▲鸭脷洲街市位于鸭脷洲市政大厦内
若要问本地爱吃海鲜的老饕最常去什么地方觅食,鸭脷洲街市大概会高票胜出。
市场一楼十余个摊位展示着当日新鲜渔获,二楼是人声鼎沸的大排档,午市与晚市均座无虚席。从一楼买好海鲜拿到二楼向店家交代做法之后,就可以期待海鲜大餐了。此处约有五六家即场加工海鲜,小小的门面之后,藏着扫地僧一般的高手厨师。
▲食客满满的鸭脷洲街市
街市的海鲜做法似乎没有发展尽头。椒盐鲍鱼、避风塘濑尿虾、葱姜炒蟹、豉椒蛏子皇、油盐水浸泥鯭、果皮蒸花金鼓……烹饪方式与海鲜食材的排列组合,变幻出无数种选择。
除了海鲜,每个店亦有自己的保留项目,从干炒牛河、火鸭粥、炸鱼皮到一口西多士,值得不断刷新与回味。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收藏/拍卖》杂志公众号独家稿件
作者:谢雯雯
心理学博士,数据分析师
居港十年,对食物与食材充满好奇
热衷于探索城市的独特风味
以及美食背后的真挚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