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清晨,在胶州市里岔镇河北村的养老食堂里,58岁的村民赵振秀刚蒸出一锅热气腾腾的包子,准备给村里老人送去。这个曾因土地纠纷频繁上访的“问题村”,如今青砖黛瓦的养老食堂里飘着饭香,村委大院的公示栏前围满查看集体账目的村民……河北村的嬗变,是胶州市开展后进村党组织治理整顿行动的生动注脚。
“过去村里路难走、事难办,大伙儿对村干部意见大。现在路修好了,干部还常来问需求,心里舒坦,日子有奔头了!”赵振秀感慨道。
时针拨回两年前,河北自然村因为发展党员、土地流转、三务公开等问题争议不断,班子向心力、村庄凝聚力差,班子成员不主动,村内居民不团结。尤其是原党支部书记、一名干部先后辞职,种种问题堆积在一起,导致河北自然村在村庄治理及集体发展上一度停滞不前,这个拥有400余年历史的村落,彼时却是基层治理的“重灾区”。
转变始于2023年胶州市启动的后进村党组织治理整顿行动。作为首批纳入重点管理的村庄,河北村迎来整顿小组。整顿小组用三个月时间完成“解剖麻雀式”调研:逐户走访收集300多条意见,梳理出土地承包、集体资产、民生设施等6大类问题,建立"一村一策"整改台账。最让村民震撼的是,河北自然村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将村庄“三务”、重大事项公布于全村。“这回动真格了!”村民李清法至今记得公示栏前沸腾的场景。
近年来,胶州市瞄准“三资体量大、廉政风险高、治理难度大隐患多、后备力量匮乏”等重点问题,将全市811个自然村纳入“体检”范围,创新制定“十必进”问题清单,每年倒排15%的自然村纳入重点村管理,三年时间先后倒排后进村133个、123个、122个,经过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累计推动241个村庄实现整体提升,纳入重点管理村庄信访量下降47.3%。
“后进村的问题千差万别,但解题思路是相通的——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胶州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陈祥介绍,后进班子治理整顿行动开展以来,胶州市市镇村三级联动组建专班,对照重点村庄逐村“画像”,纪委、信访、农业等部门联合“会诊”,共选派31名驻村第一书记重点包联有后进村的新村,先后为56个后进村争取了“一事一议”,5个村争取了美丽乡村建设,20个村新建了养老食堂,6个村新建了卫生室,29个村修缮了道路,44个村更换了党组织书记,切实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办好了一批民生实事,挖掘了一批干事创业带头人,有效提升党组织组织力。
治理的“绣花功夫”藏在细节里,通过蹲点调研发现,后进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干群关系有“温差”,为此胶州市创新“乡村治理网格化”模式,以30至60户为一个网格的标准,将全市119个新村细分为2803个网格,同时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包联村干部、1名网格长和多名党员中心户、农村公益岗,有效构建起“1+1+N”网格工作格局。在河北自然村,网格员韩润华挎着“民情包”走街串巷,包里装着政策汇编、矛盾调解记录本和帮助村民代办的材料。“过去开会吵翻天,现在干部主动上门听意见,大伙心气顺了!”村民殷全福说。
为防止整改“雨过地皮湿”,胶州亮出12条验收铁规,明确组织申报、核查验收、抽查复审3项验收步骤,由市纪委、市信访局、市农业农村局组建验收小组,采取实地查看、集中座谈、个别访谈、信息比对等措施,逐个村庄进行评估验收,对仍存在信访、“三资”等问题的整改不彻底村庄实行“一票否决”。去年以来,胶州市验收通过112个后进村庄,对6个仍存在信访隐患等问题的村庄不予通过,继续开展治理。
“后进村治理是场持久战,摘掉‘帽子’只是第一步。”胶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潘静表示,“全市将不断完善‘动态排查—精准施策—长效监管’机制,把服务群众的质效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终极标尺,持续推动‘治理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大众新闻记者 白晓 通讯员 王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