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思考的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根本所在。
全文1802字,阅读约需5分钟
撰稿 / 赵清源(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王心
▲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自己运营的自媒体账号“语文山水”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感动万千网友。图/视频号“语文山水”截图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近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自己运营的自媒体账号“语文山水”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感动万千网友,截至3月27日傍晚,相关平台已收获超过167万点赞,近7万条评论,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
不少网友感慨:文中没有一字煽情,听完却泪眼婆娑,“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
世有王杨军,然后有张潇冉。一篇浸润着浓浓思乡情的《旧轨还乡》当然是佳作,不过,能够发现这篇佳作或者说能够给予这篇佳作展示舞台的王杨军老师,恐怕才是难得一见的明师(注意,不是名师)。
反观当下,尽管我们的中考、高考作文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走向开放多元,更加关注社会生活,给了考生以更大的发挥空间。
但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学生的作文往往还是陷溺在“八股”的泥沼之中,呈现出程式化、套路化的特征——缺乏立意、没有思想、堆砌辞藻、制造空话……看似引经据典,实则信口开河;看似文采飞扬,实则空洞无物;看似仰望星空,实则故弄玄虚。
究其原因,“终是不读书之过”——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恐怕是最主要的。稍稍了解写作的人都知道,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尽管现在的学校也在提倡读书,开展各种活动,旨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真正属于孩子们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加上缺少引领和督促、电子产品的无孔不入等原因,学生即使读书,也是流于形式,做不到深度阅读。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既体验不到文学的魅力,也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自然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无法“下笔如有神”。
这便导致作文模板和套路大行其道。正所谓,自古真情得分低,总是套路得人心。为了快速提高分数,有的语文老师直接挑选所谓的范文让学生背诵,并告诉学生,无论作文是什么题材、什么内容,只要把范文适当修改,移植进去就可以了,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虽然不一定能得高分,但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老师一旦长期使用这种写作教学模式,便很难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课堂也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写来写去都是一个模子,写作思维也渐趋同质化。还有一些教师几乎不批改作文,作文课形同虚设,全都用来刷题。
相较之下,王杨军老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有了重要的示范意义和现实价值。比如,他说“语文教学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模板’式的作文扼杀了一些表达。”在王杨军的定义中,相比于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比喻,真实的记录是排在第一位的。
王杨军不提倡学生背诵作文素材,那是一块别人嚼过的泡泡糖,再品也没滋味。他鼓励大家认真观察生活:“我会让大家写周围同学的外貌、写喝一杯奶茶的感受,这些他们点滴记录的内容会成为他们以后写作文时的真实素材。”
写作的本质其实是将人类发散的网状思维流动进行线性梳理。其外显形式是有层次、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内核则是思考的逻辑和由此产生的思想与情感。因而基于真实思考的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根本所在。
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语言填塞进固有的结构与套路,只会让本就缺少逻辑体系的稚嫩思考被这些套路再次拆解。如此写作,无论是记叙抒情,还是议论评析,怎么可能不四分五裂、杂乱无章?
其实,生活在今天这个知识信息渠道无比畅通的时代,绝大多数学生本就是会思考、有思想的。当学生没有任何框架的束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写真话、讲真理,叙真情时,“话”是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想法,“理”是他们经过认真思考和判断,真正相信且认同的道理,“情”是亲身感受、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这样的“话”“理”“情”,才情真意切、铿锵有力,也往往更能自圆其说、逻辑严谨。这也是《旧轨还乡》之所以能够感动万千网友的原因。
其实,张潇冉常有,而王杨军不常有。愿语文课堂出现更多的王杨军,发现更多的张潇冉。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